不要對孩子隨意發(fā)牢騷
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是個幸福的過程,同時更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勞累的工作和煩瑣的家務已讓父母們精疲力竭,如果孩子再哭鬧和任性,那么這時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就會由小天使變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父母也難免會對孩子發(fā)牢騷。
也許,發(fā)泄完之后,父母自己會好受一些,并認為這樣做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你是否想過孩子的感受。專家告誡我們:父母生氣可以體諒,但在牢騷出口前必須三思,因為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響。廣東省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的兒童心理保健專家于瑞麗主任指出,當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和遭遇挫折時,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很容易患上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異常沮喪的、長時間持續(xù)的癥狀。這種情緒狀態(tài)會妨礙患者的日常活動,嚴重時患者甚至會自殺。然而,孩子這么小的年齡,真的也會得抑郁癥嗎?調查顯示:1.8%~5.2%的小學生和%~18%的中學生患有抑郁癥,而患者中以女孩居多。
許多患病的孩子平時都很懂事,但性格往往比較內向,一有煩惱總是憋在心里,不易化解。于主任講了一個例子:
有個原本開朗活潑的男孩,父母都沒有抑郁病史。在父母離異后,他跟著媽媽生活。有段時間媽媽的工作不太順利,每天回家都要對他發(fā)一通牢騷。結果媽媽的心理壓力緩解了,但在一旁做作業(yè)的孩子聽到了媽媽的煩惱后卻很痛苦、很壓抑,認為自己沒有用,保護不了媽媽,久而久之便發(fā)展成了抑郁癥。
所以,請為人父母的你不要對孩子隨意發(fā)牢騷,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五類最常見的牢騷:
否定孩子智力“你怎么這么笨,連這也不會。”父母往往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認為自己覺得很簡單的東西孩子應該也會,否則就是“笨”。這種對于孩子智力的隨意否定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讓孩子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有時父母故意要孩子手上的東西,可孩子不愿意給,過一會兒孩子要父母抱,父母就會故作生氣地說:“我才不要你呢?!比绻洺_@樣,孩子就會很傷心,甚至懷疑父母的愛。
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本身的能力“動作快一點,媽媽還要上班呢。”其實孩子動作慢不是他的錯。
他不知道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樣快。孩子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來什么都會,成人會的東西孩子不一定會。不要因為你覺得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孩子不會做,就說:“這么大了,連這個都不會?!鳖愃频脑捳f多了,孩子連會的事情也不敢做了。
拿孩子進行比較媽媽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強,所以有些媽媽遇到孩子比別人差時,經常拿孩子出氣,發(fā)牢騷抱怨,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強那是應該的,而比別人的孩子差那就絕對不行。其實,這種心態(tài)要不得。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個性與特點施教,并非別的孩子會做的事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會。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根據孩子的特點培養(yǎng)他的能力。
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孩子“不準吃飯時說話?!薄安粶时е婢咚X?!薄嗟摹安粶省?/p>
容易限制孩子個性的發(fā)展?;蛟S,許多父母會說這樣是為了孩子好。
可父母們想過沒有,對于同樣的問題,如果換種解決方式,是不是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如果孩子一達不到自己的意愿,父母就語氣粗魯地命令孩子,很可能讓孩子也學會粗魯待人的方式。
不要威脅和埋怨
有一位非常辛苦的單身母親,她有一兒一女。這兩個孩子在她的眼中跟心肝寶貝一般,20 年來,她把自己的心思都花在這一對兒女身上了。她對兒女的期望其實也很簡單,希望兒女聽話,在外不惹是生非,將來能過上好的生活。孩子小的時候,確實也很乖、很聽話。
但到了十七八歲孩子就漸漸變了。女兒是老大,今年剛滿20 就交上了一個男朋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來成年了,交個男朋友也無可責難的。但是,哪知倆人還沒有訂婚,女孩子就到男朋友家過夜。
母親發(fā)現此事后,氣得一天沒吃飯,將女兒好好數落了一番。
“一個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恥,沒有結婚就在男朋友家過夜,說出去叫我還怎么做人呢?!以后不要再這樣做了?!?/p>
總之是好話說了一籮筐,但女兒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沒隔太久,就又在男朋友家過夜,回到家母親當然又罵了她一頓。女兒頂了幾句,依然我行我素,后來竟然在男朋友家住上兩三天。母親是個守舊的人,這下子差一點沒有氣死。于是母親吼了起來:“你這個不要臉的東西,簡直把我的臉都丟盡了。你下次再敢去過夜,我就不準你回來。我也就不認你這個女兒了,你就給我滾!”
“不認這個女兒”,當然是氣話;“你就給我滾”,當然也是氣話,而且兩句也都只是威脅。原想這樣可以嚇住女兒,哪知女兒不怕她的威脅,走了出去,再也沒回來。結果母親反而變得茶飯不思、度日如年,過了一個星期只得又讓兒子把姐姐找回來。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威脅話并不少見。千百年來也常講:“你再亂拿東西,我就打斷你的手!”“你再往別人家里去,我就打斷你的腿!”······這些話,之所以說是千百年來常講的,是因為說這些話的父母,就是從他們的父母那里聽來或學來的。這種教育心理根深蒂固,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不僅曾一代又一代地影響了我們的祖輩,而且現在還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然而,在幾十年前或幾百年前,當封建家長制盛行的時候,這些話可能確實曾有過不小的威懾力量,管住了不少不聽話的孩子,但今天時代不同了,它們的威懾力量已小得可憐,幾乎等于零,反而還常常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與不愉快。所以要想規(guī)勸子女,還是得講道理,得學會循循善誘。在美國的家庭中,父母子女間經??梢越涣魉枷?,討論問題。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此外,在我國傳統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中,還有一樣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后埋怨。
孩子沒有認真地聽父母的話,后來在實踐的過程中果然出了問題、出了差錯。于是有的父母就喜歡埋怨:“我早就說過了,你就是不信。現在闖了禍了吧?!”“我再三跟你講,提醒你,你不信。現在把事情弄壞了吧?!”
這些埋怨已于事無補,至于孩子沒有聽父母的話,所以才出了錯,這已得到了事實的證明,無須父母再去提及,孩子心中自然有數,也會反悟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克服當前困難的方法。如果父母為了顯示自己的眼光具有預見性而反復埋怨,結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煩躁、苦惱和反感。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容忍孩子犯的錯誤,盡量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要埋怨不停!因為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勵的,尤其是孩子,他們更希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