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救中國教育,救救孩子

中國家長怎么這么難 作者:何文


每天,當大部分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身著各種校服的中小學生便奔波在了上學的路上。他們或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奔向校園,或在公共汽車站焦急地等待。在農村,中小學生每天和父兄們同時走出家門,甚至跋山涉水來到學校,風雨無阻。他們背負著家長的期待,承載著自己前途的重壓,奔波在學校與家的兩點一線之間。

天真無邪的孩童和青春激昂的青少年,本該享受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快樂,然而,身在當今教育體制下,快樂對他們而言,似乎遙不可及。小學生向重點中學沖刺,中學生向大學沖刺,他們像戰(zhàn)場上的士兵,時刻準備著沖鋒陷陣,直到高考過后,金榜題名時,這樣的日子才可能結束。

然而,這也只是一小部分孩子。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盡管他們如此辛勞,也未必能夠考上大學,特別是自己理想的大學。而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對于這些不能上大學的“大多數(shù)”,教育界、學校老師甚至孩子家長,似乎也沒有真正關注和了解過他們。

現(xiàn)在社會關注的中小學生主要是以下幾類:首先是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諸如高考狀元、奧林匹克競賽的冠軍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如寫小說的、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有體育和藝術特長的;最后就是出了事的“另類”,如因偷盜搶劫、殺人放火等成為青少年犯的。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數(shù)”,往往是被社會、學校甚至自己的家庭所遺忘的。

如今,中國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應試”,于是升學率成了每個中小學追求的目標。為了追求升學率,中學里的優(yōu)秀師資主要用在少數(shù)可能上大學的孩子身上。我們的中學基本上就是為這些少數(shù)學生服務的,大多數(shù)可能上不了大學的孩子,基本上沒有進入中學教育的視野。學校對于他們的基本態(tài)度是:在不惹事、不搗亂的前提下,維持到他們畢業(yè)。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被認為不能上大學的孩子,不僅沒有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和輔導,甚至還受到歧視。全國的中學分為重點和非重點,重點中學又分成各種班。這種劃分在無形中就造成了一種歧視。大多數(shù)非重點中學、非重點班的孩子就像以前劃分的階級分子一樣,他們的身份低人一等。他們受到的壓力不僅是學習方面的,更多的是人格和權利方面的。在學校他們屬于被忽略不計的人群,見人自覺矮三分,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他們也沒有自信,不敢抬頭。試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怎么可能健康向上、積極進???

學習成績的好壞,并非完全取決于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高考的惡性競爭下,個人的努力和勤奮可以彌補某些不足,但不能決定一切。

一個人的天賦是有限的,而且每個人的天賦是不同的。科學家也許沒有經(jīng)商的本領,哲學家也少有從政的才能。學習本身就存在著差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學好數(shù)、理、化以及政、史、地。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或史學家。因此,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少數(shù)有能力上大學的孩子而遺忘了大多數(shù)沒有能力上大學的孩子,更不能讓這“大多數(shù)”帶著心靈的創(chuàng)傷走出校門。

不少學校曾發(fā)生過學生自殺的事件,這實質上是對現(xiàn)實教育的一種抗爭。教育應該是一種整體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應該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只有培養(yǎng)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才是成功的。而讓走出校門的“大多數(shù)”成為冷漠無情,甚至是具有對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國教育真正的失敗之處。

退一步看,我們的教育在傷害了不能上大學的“大多數(shù)”以外,對于能夠上大學的“少數(shù)”又是怎樣教育的呢?

一個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學習成績差,就一切完蛋。因此,在中小學,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是學校的寵兒、學校的驕傲。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學校把學習成績當做衡量孩子素質和能力的唯一標準。

這種標準也會影響到社會和家庭。如果孩子學習好,就是社會和家庭里的好孩子,即使有些其他缺點也不在意;如果學習不好,就是壞孩子,即使有很多其他優(yōu)點也不能獲得社會和家長的贊賞。這樣,那些上大學的孩子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寵兒,也是社會和家庭的寵兒。他們是伴隨著陽光、鮮花和掌聲一路進入大學的。

但是,聰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力不能代替良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很好的品德教育,肯定是一種缺憾。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自己覺悟,在良知和德行方面慢慢健全。有些孩子則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極端。

現(xiàn)在的中國大學生,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時幾乎都有一段不適應的過程,幾乎都有失落的感覺。他們具有受寵和被慣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是,沒有經(jīng)歷挫折,難以承受打擊。

時至今日,中國的教育規(guī)模越辦越大,但學生的素質到底如何呢?

走在校園里,與老師主動打招呼的少了,而到處亂跑、追逐打鬧的多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少了,和老師頂撞的多了。很多剛從教的女教師,經(jīng)常被學生氣得直哭。許多學生表現(xiàn)出了一副唯我獨尊、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一幕幕“校園江湖”在上演著,他們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為所欲為。然而,在這一點上,教育界的元老們似乎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般學校發(fā)生這類事件后,學校領導總在拼命地掩飾,我們的媒體也總是保持沉默,試想,這樣下去怎能讓人引以為戒呢?

中國的素質教育也推行這么多年了,為什么學生的素質卻沒有得到提高呢?馬克思曾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苯裉欤热晃覀兊慕逃J皆趯嵺`中出了問題,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贿M行修正呢?

中國早在封建社會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但我們的政策總是在兩邊徘徊,不是極“左”,就是極“右”。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會兒反“左”傾,一會兒反“右”傾,反來反去反出了個文化大革命,給中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今“素質教育”的口號已深入人心,但具體理解其內涵的又有幾個?恐怕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對其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口號層面上吧。

在這里,筆者無意對素質教育指責什么,也許素質教育的確是好東西,但農村有一句俗話叫“經(jīng)是好經(jīng),都讓歪嘴子和尚念壞了”。不可否認,素質教育在推行過程中,的確困難重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痹谥袊鴼v史上,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的改革,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其實原因很簡單,來得太急,不適合國情。20 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人民公社化”,想法是多么好,領導人也是雄心勃勃,但結果卻被證明是錯誤的。

今天,我們的素質教育說白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歐美的教育,但中國的發(fā)展進程與歐美相差甚遠,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也大相徑庭。即使這樣,我們的教育部門依然在生搬硬套地借用別人的教育方式。如今,學生的學習內容越來越花哨,但學生的興趣好像并沒有提高多少。每次領導檢查的時候,素質教育的佼佼者們總要拿出他們的成果來展示。課堂上,老師激情滿懷,一會兒幻燈片,一會兒影音視頻,學生一會兒鼓掌,一會兒歡呼,氣氛活躍,其樂融融。其實誰都明白,這一切都是老師們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讓學生們訓練了無數(shù)次的結果。

在所謂的素質教育的指引下,如今的孩子愈發(fā)嬌縱,愈發(fā)以自我為中心,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政策對他們太關懷了。如今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老師唯一能用的手段就是給他們講道理。有時候講得老師自己都感動了,而學生卻無動于衷。這幾年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話聽起來不錯,但我們也應該明白,老師不是神,他們也是平凡的人。況且他們能用的手段畢竟很有限,就像一個勇敢的士兵,不給他槍炮,恐怕再英勇也只能當炮灰。

……

面對如此多的教育弊病,改革中國的教育體制,已迫在眉睫。

1977 年,鄧小平?jīng)Q定恢復高考?,F(xiàn)在,我們需要同樣的勇氣和魄力對僵化的中國教育體制開刀!

當然,拯救我們的孩子,拯救中國教育,除了改革教育體制外,還有很多相關的事情要做。譬如,改變人們狹隘的望子成龍的觀念,宣傳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再耗下去,我們這個民族、國家還有什么指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