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說謊是兒童智力成長的重要步驟,家長無須過分擔心,應抓住時機正確引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測試了1200 名2~16 歲兒童。年齡偏小的受試兒童被帶進裝有隱蔽攝像頭的房間坐下,他們身后放著一個毛絨玩具。隨后研究人員會找借口離開,孩子們被要求不允許在這期間轉身偷看。
結果,攝像頭“抓到”90%的受試兒童犯規(guī)。不過,當被問起是否回頭時,這些孩子幾乎全部矢口否認。
研究顯示,兒童說謊情況隨年齡增長而變化。2 歲時,20%的兒童會說謊;3 歲時這一數字達到50%;4 歲時接近90%;12 歲時,這一曲線達到頂峰,幾乎每個孩子都說謊;16 歲時,說謊人數回落到70%。
課間,上小學三年級的曉菲眉飛色舞地向同學們講述:星期天,爸爸開著“自己的汽車”,帶全家去一個新的景點旅游。去郊區(qū)玩了一趟是真的,可是曉菲家并沒有買汽車;她是聽爸爸給一個在外省的朋友打電話時,把單位上的車說成是“自家剛買的新車”,于是,曉菲也“如法炮制”。
六年級男生亮亮因為放學后踢足球太累了,有兩門功課作業(yè)沒完成,就趴在桌上睡著了。第二天,他對老師說:“昨晚,我媽媽病了,我爸爸出差沒在家,我陪媽媽去醫(yī)院看急診,沒有時間做功課了,以后我補上吧?!崩蠋熜乓詾檎妫亮羶e幸蒙混過關,以后說謊便成了亮亮的“家常便飯”。
一般來說,孩子的“謊言”都是有原因的。比如,無意識地模仿成人;為了逃避批評、打罵;為了討別人喜歡;將向往的事當做已發(fā)生的事來說;由于對他人的不信任而有意編造謊言;等等。
因此,當發(fā)現孩子撒謊時,首先要了解其真正的動機,千萬不要棍棒相加。在兒童心理學上,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心理結構在相應的年齡段(如12~15 歲)是發(fā)生“突變”的“關鍵期”,最容易表現出與道德健康相悖的“過失”,但這些表現是暫時性的。因此,父母必須冷靜、耐心。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使孩子增強自我認識。有的孩子是由于年幼無知,又好奇心重,一時沖動而闖下大禍,事后怕打罵而撒謊。此時,父母應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以正確的態(tài)度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學習,引向書本,引導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為了教孩子做一個真誠正直的人,家長應善待孩子的“謊言”,并且,要與孩子實話實說,并客觀分析社會現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
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孩子撒謊的嚴重性,特別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爾說謊時,父母切忌一笑了之。家長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在任何情況下,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是害人害己的行為。另外,對孩子的誠實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獎勵,還要注意家庭的民主性,讓孩子信任父母,依靠父母,不必害怕會因為講出實際情況而受罰。用心培養(yǎng)孩子的誠實品質,使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歸于正常的軌道,是每個父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