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身為農(nóng)民的父母,臉朝黃土背朝天,再苦再累也不能虧待了孩子,總是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出人頭地,等自己喪失了勞動能力后可以贍養(yǎng)自己。殊不知,總是有孩子不能遂父母的心愿,別說贍養(yǎng)老人,長大了可能還需要父母養(yǎng)著才能生存。所以,從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由于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養(yǎng)兒防老”可以說是風險最大的養(yǎng)老方式。
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數(shù)量為1.3億,而且正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我國將有近4億老年人。與此對應的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實施至今已有30多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正進入生育高峰期。而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家長已集體步入老年期,中國正全面迎來“4 2 1家庭”時代,一對夫妻贍養(yǎng)4個老人和撫養(yǎng)1個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為主流。而且,由于人均壽命不斷延長,“8 4 2 1”的家庭也逐步出現(xiàn),而且將來會越發(fā)凸顯。
從日常生活照看的角度來看,當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動加速,家庭人口結構日趨小型化。大部分年輕人成年后尤其是成家后,大多不再與父母同住,因此在日常生活照料上,退休后的老年人大多無法“依靠”成年子女。民政部及中國老齡委數(shù)據(jù)顯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達49.7%,也就是說,近一半左右退休后的父母,都不再與成年子女及第三代一起居住,家中只有“老兩口”。
而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如今年輕人自身生活、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物價高、房價高,很多年輕人成年后,不僅無法“補貼”父母,大多數(shù)還需要靠父母的支持。例如房貸首付款,甚至結婚費用、房貸月供費用還要父母贊助。
筆者的一位女性朋友琳琳1978年出生,是典型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琳琳的父親是浙江人,母親是上海知青,父母分別在2006年前后退休了,琳琳本人在上海工作。本來琳琳的父母退休后,雖然退休工資不高,但在浙江老家生活得還算愜意。2007年,琳琳結婚了,小夫妻倆想在上海購置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琳琳的結婚對象來自青海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家里并不富有,給他準備的結婚“基金”不多,而夫妻倆自己也沒什么積蓄,因此琳琳只能開口向父母求“贊助”。最后,琳琳的父母拿出多年的儲蓄,雙方4位老人加上琳琳小
夫妻倆一共6人,拼拼湊湊總算在上海浦東外環(huán)外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婚房。這一下雙方父母的“養(yǎng)老錢”儲備基本上都用完了。2008年,琳琳產(chǎn)下一子,小夫妻倆的工作又不能耽誤,否則會影響日常經(jīng)濟來源,琳琳的母親只能“拖著”琳琳患有糖尿病的父親,趕到上海,幫助女兒帶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