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是殺?還是不殺?人們在等待著中央的最后決定(1)

反腐風暴:開國肅貪第一戰(zhàn) 作者:王少軍


從歷史上看,毛澤東在把握這類問題時,一向是以教育為主,避免打擊面過寬,能不殺盡量不殺;該殺的則決不手軟,鐵面無私、嚴懲不貸。瑞金時期,毛澤東嚴懲了于都縣一個集團貪污案,將貪污數(shù)額最大的縣委軍事部長等四人公審之后,執(zhí)行槍決,余者一律依法嚴辦。延安時期,邊區(qū)貿(mào)易局副局長肖玉壁,是個勞苦功高、體無完膚、身上有80多處傷疤的老紅軍。為給其治病,毛澤東在供給上給他特別關(guān)照。但他出院之后,功高自傲,無視法紀,公然貪污大洋3000多元。案發(fā)后,毛澤東執(zhí)法如山,嚴令槍決。

由于劉青山、張子善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廣大干部在認識上的不盡一致,毛澤東在考慮對劉、張的量刑時,是十分慎重和民主的。當時,他曾與朱德、周恩來、劉少奇、薄一波、彭真等人在頤年堂開會,議論這個問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對那些"手上不干凈"的人,應(yīng)當區(qū)別輕重大小,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核實,實事求是地分別對待,以免整錯、殺錯;但是對于像劉、張這樣的大貪污犯,不論他們有多大的功勞,都是不可饒恕的。毛澤東說:"對于這樣的叛徒和蛀蟲,有多少就必須清除多少。清除了他們,不是黨的損失,而是黨的勝利;不是降低了黨的威信而是提高了黨的威信。"

不殺,就不能平民憤!不殺,就不能正黨紀國法!不殺,就要當李自成第二。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當周恩來將華北局的報告送交毛澤東時,毛澤東看后許久不語。周恩來就問:"主席的意見呢?"

毛澤東張口說出兩個字:"死刑。"

周恩來又問:"萬一有人出面講情呢?"

毛澤東還是兩個字:"不準。"

雖然中央的意見已經(jīng)統(tǒng)一,但是在正式作出決定前,毛澤東還是不放心,又委托華北局到天津地區(qū)調(diào)查研究、征求干部群眾的意見。薄一波回憶說:"1951年12月下旬,華北局通過河北省委征求了天津地委及所屬部門對劉、張兩犯量刑的意見。結(jié)果是,地委在家的8個委員的一致意見是處以死刑。地區(qū)參加討論的552名黨員干部的意見是,對劉青山同意判處死刑的535人,判處死緩的8人,判處無期徒刑的3人,判處有期徒刑的6人;對張于善同意判處死刑的536人,判處死緩的7人,判處無期徒刑的3人,判處有期徒刑的6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