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潛心于教育救國(1)

胡適 作者:白吉庵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蠻橫無理地向中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當即遭到了我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袁世凱為了取得日本支持,經過幾個月秘密交涉,于5月9日竟不顧廣大民眾的反對,接受了除第五項條款外的全部要求。之后,袁世凱有恃無恐,加快了“帝制自為”的活動。8月3日,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公然發(fā)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為袁世凱上臺大造輿論,胡說什么,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只適合于君主制等等。于是暫趨于平靜的政局,又再次激蕩起來。中國人民又陷入內憂外患之中。這時胡適在美國,從報上得知此訊,很快給以反擊。8月18日向紐約“外觀報”(The outlook)寫了《中國與民主》(China and Democracy)一文;8月29日又寫了一篇《古德諾與中國的民主》(Goodnow and Chinese Democracy)投寄《新共和國周報》(The new Republic)。他在日記里說:“前作文論袁世凱稱帝及古德諾贊成此議之風說,意有未盡;復作一文,專論古德諾與中國之頑固反動。古氏在此邦演說作文,均言中國人無共和之程度,其說甚辯,足以欺世。又以其為一國名宿也(古氏新被選為約翰霍布鏗大學校長),故其言為人所深信,于我國共和前途殊有影響,不可不辨;故乘此時機作此文攻之”。之后,他又得國內好友許肇南來信,知袁世凱之帝制活動十分猖獗,內亂可能發(fā)生,而日本有乘我之危,有擴大侵略之勢。國命如何?很難預料,信中說道:“以吾國現在人心社會,若不忘國,亦非無理。吾人一息尚存,亦努力造因而已?!辈⒁浴安粏柺斋@,且問耕耘”勉勵胡適,希望他“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胡適讀過友人來信后,甚為感慨。他認為,今日國事敗壞,不可收拾,絕非剜肉補瘡所能收效。須打定主意,從根本上著手,也就是許肇南提出的,努力造因。這樣可能有死灰復燃之一日。若事事為目前小節(jié)細故所牽掣,事事但就目前設想,事事作敷衍了事得過且過之計,則大事終無一成耳。古人言“死馬作活馬醫(yī)”,是明知其無望而不忍決絕之故也。如今他要顛倒一下,宣稱要“活馬作死馬醫(yī)”。他說:“活馬雖然有一息之尚存,不如斬釘截鐵,認作已死,然后敢拔本清源,然后忍斬草除根。若以其尚活也,而不忍痛治之,而不敢痛治之,則姑息茍安,終于必死而已矣?!笨梢姾m的見解,常與一般人不同,所以他的同學們常譏笑他“好立異、以為高”。而胡適則說自己并非是“強為高奇之行、駭俗之言,以自表異……有意為狂者也”。他認為:“今日大患,在于學子不肯深思遠慮,及外患之來,始驚擾無措,或發(fā)急電或作長函,或痛哭而陳詞,或慷慨而自殺,徒亂心緒,何補實際?”。上述便是他對國情的分析和認識。然而,造因者何?他的回答是“為祖國造不能亡之因”。接著又說:“適以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樹人;樹人之道、端賴教育。故適近來別無奢望,但求歸國后能以一張苦口,一支禿筆,從事于社會教育,以為百年樹人之計;如是而已?!苯又终f:“明知樹人乃最迂遠之圖。然近來洞見國事與天下事均非捷徑所能為功。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儻以三年之艾為迂遠而不為,則終亦必亡而已矣。”胡適說這些話,是在他返國之前一年,即1916年1月所說的。在這段話里,胡適很明顯的表示了自己將來學成后歸國的理想,即愿意做一個教育工作者,為國家培養(yǎng)建設人才而努力奮斗。這個思想的形成,是有其過程的。當初,胡適到美國時,本來是想學一技之長,回國后也好謀求生計。不料所學的農科與性情大相徑庭,于是不得不改行文科:學文學、哲學。然而,對政治又非常有興趣,所以其大部時間又參與了社會活動。這就迫使他不得不考慮現實生活中所提出的問題,即祖國的安危與發(fā)展。這是每個中國人所關心的大事,在美國的留學生也時常討論和關心這個問題;胡適當然不能例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所選擇的道路是“教育救國”,為此他寫了許多文章來表述自己的主張。

1911年9月他寫了篇《康奈爾君傳》。此文后來發(fā)表在1915年《留美學生季報》春季第一號上。這是應中國學生會之約而寫的,先后用了半年時間完成,可見他對此傳非常重視??的螤?Cornell)是姓,愛斯拉(Ezra)是名,(1807年1月11日—1874年12月19日),他是康奈爾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因辦學有功,故校名從之,以志紀念。康氏幼年家貧,無力上學,故走向社會做工謀生。后來從事電業(yè),發(fā)了大財,成為富翁。由于有感于幼年失學之苦,立志要辦一所學校,為社會上有志于學的人,有一個求學的場所。因此,他捐款50萬元,地200畝,及其他收入共80余萬元,(最后達到570萬元)于1868年10月7日,開辦了一所學校設農業(yè)、工藝等科,定名為康奈爾大學。該校初辦時,有教授19人,名譽教授6人、助教4人、教習5人、學生40人。43年后(即1911年)有學生5000人,為世界有名大學之一。這就是胡適所入的那所大學。在這篇傳記里,作者對康氏捐巨款,興辦高等教育的事跡及其為國效力的高尚情操,作了充分肯定和歌頌。胡適在文章的最后評論說:“若康奈爾君者,可謂豪杰之士矣?!涫┴斠?,一舉十萬百萬,不少吝惜。君之語白博士也(當時省議會教育組長),其言曰:吾有50萬金而無所用之,頗思以之報國,君謂何者為是當耶。嗚呼!世之富人其視斯語矣?!焙髞?,康氏在白博士(Andrew.D.White)建議下,創(chuàng)辦了這所大學。其中談到高等教育時說:“至于高等教育,則知之者鮮矣,然無高等教育,則教育必不能盡善?!边@些話出之白博士,但給胡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來投身高等教育事業(yè),恐怕無不受其影響。

1913年10月8日,他又寫了一篇《道德觀念之變遷》,文章現保存在他日記里,文章說的是道德觀念,也是遵循天演公理而演進的,其中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末尾,他引蘇格拉底“知識者道德也”的話說,吾人但求知識之進,而道德觀念亦與之俱進,是故教育為重也。后來在一篇《論充足的國防》里,也特別強調教育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他說,今天人們皆知國防之不可緩,要求增加軍備,以抵抗外侮。他認為,這種出發(fā)點是不錯的,但增加軍備,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增加了,對方也是在不斷增加,于是永遠落后于人家,戰(zhàn)禍終不可免。根本的辦法是:“興吾教育,開吾地藏,進吾文明,治吾內政,此對內之道也。”并稱,這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若以三年之期為遠,惟有坐視而死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