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由來(1)

王明傳 作者:戴茂林


為王明作傳,不能不論及所謂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因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稱謂出自于中山大學,而王明又被認為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首領。

但搞清“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緣由又是一項艱難的課題。雖然關于“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問題長期以來在黨內(nèi)外、國內(nèi)外流傳甚廣,議論頗多,但多有歧義,莫衷一是。諸如,這一稱呼是如何出現(xiàn)的?為什么要稱謂“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有無必要繼續(xù)使用這一稱謂?這些問題不但在國內(nèi)外的研究著述中眾說紛紜,就是原中山大學的當事人也說法各異,需要認真地進行辨析和考證。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稱謂是如何出現(xiàn)的呢?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稱謂是如何出現(xiàn)的,原中山大學的當事人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種:“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在“十天大會”中出現(xiàn)的。

持此種說法的人最多。但是,這個稱謂在“十天大會”中是怎樣出現(xiàn)的,說法又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在表決支部局的工作報告時,只有28個人擁護,所以,這些擁護者就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27年入中山大學的陳修良回憶說:

“大會爭論的主要問題是討論支部局的路線對不對,揭發(fā)支部局的官僚主義、學校當局的貪污問題。后來沒有辦法,只好付諸表決,看誰擁護支部局的報告。五百多人投反對票的是壓倒多數(shù),贊成支部局的只有二十八個人。因此人們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以表示輕侮之意。那天這二十八個人都立在大會臺的左面,所以大家很容易計算舉手的人數(shù)和是什么人?!幕蟾锩瘯r,有許多人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其實并無‘半’個,這不知道根據(jù)誰的說法。”

與陳修良同期入中山大學的張崇文在接受我們的訪問時回憶說: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十天大會’時發(fā)生的。大會表決時擁護支部局的就只有二十八個人,大多數(shù)都反對。”

第二類:表決是否改組支部局時,擁護支部局領導的只有二十八個人,這些人就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也是1927年入中山大學的吳福海回憶說:

“同學們就是否要改組支部問題展開辯論,最后大會對此付諸表決,結果擁護支部領導的人不過二十八個。后來我們就送給他們‘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這個稱號?!?/p>

第三類:在表決支部局提出的解散團支部的要求時,只有二十八個人贊成,這些人就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28年入中山大學的李一凡回憶說:

“在支部局提出的解散團支部的表決中,只有二十八人舉手贊成。主席團的余篤三一走出大會會場就哈哈大笑,說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就只有二十八個?從此以后就傳開了?!?/p>

第四類:有人在大會上提出了二十八個人的名字,后來就把這些人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1927年入中山大學的毛齊華回憶說:

“有一天下午繼續(xù)開會。余篤三在發(fā)言中拿出一張紙條,說:所謂正確的布爾什維克究竟有多少人呢?接著就念了紙條上所列的二十八個人的名字。”

第二種:“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反對支部局的人對以支部局為核心的王明等人的諷刺性稱謂。

1926年入中山大學的盛岳說:

“只是到后來,中山大學的一群學生,我是其中一員,才慢慢被人叫成‘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薄耙驗檫@二十八個人成了中山大學所有‘反黨’派別的敵人,結果,大家給他們起了個別號,叫做‘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意思是說他們不過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尾巴而已。”

1927年入中山大學的袁孟超(袁家鏞)回憶說:

“我們是擁護斯大林的,當時我們也搞教條主義。與托派斗爭時都認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拿著馬列書本,引經(jīng)據(jù)典,與他們論戰(zhàn)。托派就給我們這些人起了‘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因為天上有二十八宿,加個半是諷刺,類似于中國的四大金剛等?!?/p>

1926年入中山大學的李元杰回憶說:

“當時反對黨的路線的人說這些人是‘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我也是一個。我們這些人堅決擁護黨的路線,但我們并沒有組織,而且也不是一直的。”

王明在《中共五十年》中說:

“關于‘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和‘陳紹禹集團’的說法,也是托派和陳獨秀分子于1929年秋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搞清黨時捏造出來的?!?/p>

在上述這兩種說法中,第一種說法的四類觀點雖然在細節(jié)上有些區(qū)別,但基本上都肯定“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出現(xiàn),源于“十天大會”表決支部局提出的提案時,只有二十八個人擁護,后來就把這些擁護者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第二種說法的四位當事人,都是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成員。他們一致否認“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稱謂源于“十天大會”表決支部局的提案時只有二十八個人擁護的說法,而是認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是反對支部局的人對他們的諷刺,是逐漸出現(xiàn)的。

據(jù)我們考證,第一種說法雖然有較多的當事人在回憶中堅持,但由于年代久遠,記憶難以十分準確,而且有些回憶材料又是相互參考引證,所以,僅靠人們的回憶是難以作出正確結論的。從“十天大會”的實際情況來看,認為“在表決中只有二十八個人擁護支部局的決議”的說法不能成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