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 屋(2)

家:中國人的居家文化 作者:(美)那仲良


除了這四種建筑類型外,中國人傳統(tǒng)上認為他們的建筑形式至少有兩種并且不多于四種。墳墓是第五種建筑類型。自古以來,中國墳墓一直模仿住宅的結構模式和設計模式。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包括:墓室是參照地上住宅的模式進行布置和安排的;人們?yōu)槭耪叩窨塘怂芟?,擺放在在墓壁的中心,同時,在住宅內(nèi)部,人們也供奉了祖先的雕像,將祭祀作為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之一。為了保證墳墓能夠永遠不朽,人們在建造墳墓時選用的材料比建造房屋的材料更具有耐久性,一般是磚,有時用石頭和木料,因此,我們能夠通過墳墓看到當時最好的住宅形式。另外,人們在修建墳墓時對風水的關注與建造房屋時一樣(在第5章有詳細的介紹),而且墳墓中也擁有和房屋一樣的梁柱結構、地板以及更多的裝飾特征,斗拱,拱頂(圖2.162.17)(圖略),屏風,家具,富于象征意義和美感的裝飾,園林設計,甚至包括各種欞格和假花(圖2.18-2.19)(圖略)。中國佛寺或道剎中的主神不管是被畫在后墻的中央,還是作為雕塑被擺放在祭壇上,它都相當于太和殿上的皇帝寶座或堂屋中被供奉的去世祖先。資料來源:廣勝寺手冊,未注明出版日期。修墓者有可能就是造房者,因此墳墓是家、家居和家庭的延伸。當后代住進房子時,祖先就進了墳墓。中國最常見的用來描述墳墓建筑細節(jié)的詞叫仿木結構,即“模仿木頭的構架”。

圖2.11(圖略)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龍王廟內(nèi)景,建于1324年左右。在這座道剎中,龍王是人們崇拜的焦點,色彩斑斕的塑像和塑像后的彩墻只是龍王的背景。

圖2.12(圖略)隋唐都城大興-長安的平面圖,六世紀末期到十世紀初期。盡管與宮殿,寺廟或房屋相比,這座都城規(guī)模宏大,但是城墻內(nèi)的宮城只相當于皇帝的寶座,神的祭壇或堂屋中的祖先畫像。在唐都(618907)長安或隋都(581-618)大興這些經(jīng)過規(guī)劃的城市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出建筑的原則,如四邊形圍合建筑,南北朝向和中軸對稱。資料來源:夏南悉 Nancy ShatzmanSteinhardt《Chinese Imperial CityPlanning》1990,11。

圖2.13(圖略)圖為河南省洛陽燒溝西漢第61號墓地內(nèi)景。地下墓室的墻由空心的花磚或彩磚制成,是流傳至今的仿住宅墓地的早期實例。今天在河南洛陽古墓博物館可以看到此墓。資料來源:黃明蘭和郭引強《洛陽漢墓壁畫》,1996,90。

圖2.14(圖略)圖為陜西省稷山馬村金代墓群4號墓中的墓主和仆人浮雕。浮雕被刻在墻上的壁龕中,坐著的墓主,兩邊的仆人和裝飾性的花卉背景是墓室的中心。浮雕的姿勢和位置在墓中與在子孫的祠堂中是一樣的。資料來源:崔元和《平陽金墓磚雕》 1999,85。

圖2.15(圖略) 圖為馬村金代墓群4號墓的磚墻。墻壁和墓頂上的雕刻模仿了木結構房屋的裝飾細節(jié),墓主的雕像被刻在壁龕里(圖2.14)。設計精巧的斗拱,屋頂裝飾及人物動物雕像意欲為墓主死后提供舒適享樂。十三世紀的中國室內(nèi)設計能夠達到這個程度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資料來源:崔元和《平陽金墓磚雕》 1999,插圖5。

圖2.16(圖略)圖為山西侯馬縣金代董明墓的墓頂,它代表了十三世紀最奢華的磚雕墓室。像圖2.15中夸張的建筑裝飾一樣,這個墓頂據(jù)認為更像當時的中國寺廟而非房屋。因此,這個墓頂充分證明,中國家庭渴望在死后住上比生前更復雜、更生動的住宅。資料來源:崔元和《平陽金墓磚雕》1999,插圖35。

圖2.17 (圖略)山西省長子縣金代石哲墓內(nèi)景。墓中的斗拱與十二世紀的建筑手冊《營造法式》中描寫的斗拱相同,而且斗拱上的裝飾圖案也可以在該書中找到。資料來源: 宿白《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2——墓室壁畫》1989,174。

圖2.18(圖略)山西侯馬縣大李村的晉朝古墓內(nèi)景。欞格窗上不同的花飾類似圖2.19中的花園設計。資料來源:崔元和《平陽金墓磚雕》,1999,插圖 31。

圖2.19(圖略)建于明朝的蘇州留園的欞格窗。中國花園和房屋不僅在在地上相連,在墳墓里也是一樣。通過比較圖2.18和2.19,我們可以看出花園的建筑風格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保持不變。資料來源:程里堯《中國古典園林》1999,26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