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曾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這位古代偉大統(tǒng)帥的業(yè)績仍令人們十分關注。但對于他生前的一切,由于歷史的久遠,人們無法得到更多,所以一些考古及歷史學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對這位大帝的陵墓的發(fā)掘上。可是人們到現在也沒有發(fā)現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陵墓,以求從出土文物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證據的人們,到如今仍然只是等待。
古希臘的習俗是把創(chuàng)建城市的國王,在他死后一般都要埋葬在這個城市的中心。根據這個理論,有的考古學家分析認為,陵墓很有可能在位于城市東部的皇宮區(qū)。也有人認為,陵墓應在兩條街道的交叉點上,因為這里過去是古城的中心位置。這也僅僅是一種推測。
后來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考古學家的發(fā)現大體上證實了這些猜想。專門研究古代馬其頓歷史的考古學家安得羅尼克斯依據這種推測發(fā)現了亞歷山大的父親—菲烈特二世的陵墓。
陵墓大殿的中央停放著高大的大理石石棺,上面裝飾著寶石的、沉重的金質瓶狀墓飾。國王的遺骨就放在石棺中,他的周圍是一些陪葬的珠玉金器,還有王權標志、戰(zhàn)盔等物。墓中有五個用象牙雕刻的雕像,制作得相當精美,引人注目的是這五個雕像是國王的一家:菲烈特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兒子亞歷山大和國王的父母。這個發(fā)現在考古界一度引起了轟動,被認為是20世紀考古中最偉大的發(fā)現。
為什么菲烈特二世國王的陵墓尚能找到,而他兒子的陵墓就這么難尋覓?這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索。
死亡之丘形成和滅亡之謎
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在一個荒島上意外地發(fā)現了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古城市廢墟。這座城市廢墟位于印度河下游,在古城的發(fā)掘中,人們發(fā)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態(tài)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居民幾乎死于同一天同一時刻,因此,這座古城遺址就被命名為死亡之丘。
古城遺址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集中了許多建筑物,可能是供統(tǒng)治者居住和舉行大型活動的地方;東部地勢較低,可能是居民區(qū)。遺址的城墻高大寬厚,用燒制的磚石砌成。經考證,這座古城的形成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前。但是,城內街道與建筑已頗具近代城市的特征了,南北和東西大路交錯縱橫,把街市分劃得井井有條,10米寬的大道兩旁均有完整的下排水設備,居民住宅臨街而建,幾乎每家每戶都配有浴室、廁所和排水管道,而且與大路兩旁的排水道相連。城內還有大型的浴場、糧倉、餐廳等。在這里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有精致的陶器、青銅器、各種帶有文字的印章等,顯示出很高的文明程度。
是誰創(chuàng)造了如此文明的城市?又是誰使這里突然變成了死亡之丘呢?
有學者認為,是居住在當地的土著達羅匹圖人建造了這座城市,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北方的雅利安人創(chuàng)造的,還有人認為這是兩河流域的文明傳播到這里。至于為什么一夜之間這里就滅絕人跡了,更是眾說紛紜,充滿了猜測性。有的學者根據城內有些遺跡像是爆炸過的樣子,提出這座古城發(fā)生過一次大爆炸,爆炸中心的所有建筑物都被夷為平地,使這里的居民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也有學者根據地質資料記載推測,公元前17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曾發(fā)生過一次大地震,就是這場大地震使這里的城市與居民毀于一旦;還有學者根據對一些遺骨身上的刀砍痕跡的觀察,認為這里曾發(fā)生過外族入侵的事件,入侵者對城內居民進行了滅絕性屠殺,使這里成為死亡之丘。
由于這里遺留下的文字至今無法正確解讀,因此,人們一直無法解開死亡之丘的神秘謎團。
呂洞賓墓之謎
在今天的山西省芮城縣西20千米,永樂鎮(zhèn)的峨嵋?guī)X下,有一幢道教古建筑—永樂宮。在永樂宮門外,東約200米處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墓,在高大的墓冢前面豎立著元代所刻的石碑,上面題刻著“大唐純陽呂公祖墓”。這就是著名的呂洞賓墓。
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間,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為了遷建永樂宮,對呂祖墓進行了發(fā)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