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清熱解毒的藥鋪“小神仙”
“有藤名鴛鴦,天生非人種。金花間銀蕊,翠蔓自成簇”。芳香的金銀花是我國古老的藥物,享有“藥鋪小神仙”之譽。祖國醫(yī)學記載,金銀花性寒味甘,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可以祛邪;既能宣散風熱,又善清熱解毒,可治療各種熱性病,如身熱、發(fā)疹、發(fā)斑、熱毒疽癰、咽喉腫痛及熱毒血痢等,效果顯著。
性味:性寒,味甘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心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主治:用于外感風熱,溫病發(fā)熱,癰腫瘡瘍,咽喉腫痛及熱毒血痢等癥
說到金屬,人們常以金、銀、銅、鐵作例子;說財富,也以金、銀來概括。與財富相聯(lián)系的金與銀,在人們求富的欲望中,便從兩種礦物升格成了財富的代名詞,有人按此類推,以為金銀花也是兩種貴重的植物——金花和銀花。其實作為藤本植物的金銀花,雖說與金、銀都沾上了,但它卻不是稀有品種,每年六七月的時候,在鄉(xiāng)間溪旁河畔、林緣濕地、地角屋邊,都可見到黃白相間、嬌麗多姿的金銀花。既然金銀花不是名貴花卉,那為何要以金銀花來命名呢?
關(guān)于金銀花名稱的由來,有這么一個感人的傳說。說是在很久以前,一對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對可愛的女兒,一個叫金花,一個叫銀花。她倆長得智慧伶俐,非??蓯?。突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而且來勢又兇又急,渾身發(fā)熱,起紅斑,臥床不起。請來醫(yī)生看后才知道是熱毒癥,而且無藥可醫(yī)。銀花聽說姐姐的病沒法治,整天守著姐姐。沒過幾天,金花的病更重了,銀花也因為受到傳染臥床不起。她倆對爹媽說:“我們死后,要變成專門治熱毒病的藥草,不能讓得這種病的人再像我們一樣只能等死了?!?/p>
她倆死后,鄉(xiāng)親們幫著把她們葬在一個墳里。來年春天,百草發(fā)芽。可這座墳上卻什么草也不長,單單生出一棵綠葉小藤。三年過去了,這小藤長得十分繁茂。到了夏天開花時,先白后黃,黃白相間。人們都很希奇,認為黃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銀花。想起兩姐妹臨終前的話,就采花入藥,果然見效。從此,人們就把這種藤上的花稱為“金銀花”。傳說歸傳說,不足為信。金銀花之名的由來,是因為金銀花初開花之時,花是純白色的,以后逐漸變黃。由于有的花先開,有的花后開,于是在每一株上,既有許多新開的白花,又有許多后來變黃的黃花,黃的猶如金,白的比做銀,所以稱為金銀花。
金銀花雖然不是什么名貴花卉,但在藥用價值上,卻有“藥鋪小神仙”之譽,是享譽醫(yī)界的保健名花。始創(chuàng)于清朝道光年間,擁有180多年歷史的王老吉涼茶,就是以金銀花作為原料來制作的。而在2003年全國暴發(fā)“非典”之時,由于金銀花抗菌消炎,抗病毒療效甚佳,因此成為了“非典”的首選藥。而在甲流橫行之際,衛(wèi)生部辦公廳、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公布的防甲流方案中,首選方案的主藥就是金銀花,由此可見,“藥鋪小神仙”之喻并非是浪得虛名的。
說起金銀花入藥,有一段“藥王拜師”的典故廣為流傳。
有一次,唐太宗患病,太醫(yī)們束手無策。于是,太宗傳旨召孫思邈進宮。孫思邈為唐太宗診過脈,開了藥方。一劑下去,唐太宗的病不見起色,后來又服一劑,仍不見效。當時唐太宗沒有責怪他,讓他先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