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應(yīng)該順應(yīng)孩子的天性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草叢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印象中的童年應(yīng)該是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可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就業(yè)、生存壓力不斷加大,很多父母早早地就開始為孩子擔憂。
周立波曾說過:“中國的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會有一個辛苦的成年和悲慘的老年?!本褪窃谶@種心態(tài)下,父母把自己的擔心變成了實際行動,即使這些行為轉(zhuǎn)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種負擔。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父母一面在心里疼愛著孩子,一面又逼著孩子做各種他們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事情。
其實,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一半是因為父母為孩子的未來擔心,另一半是因為父母在跟風和攀比。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開始對孩子精心培養(yǎng)。哪種食物對孩子的智力有好處,怎樣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什么樣的培訓班比較流行……父母往往是不顧一切,想讓孩子去學習更多的東西。很多條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為了孩子,可以作出任何犧牲。
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和培養(yǎng)本來是人之常情,可是這些疼愛和培養(yǎng)一旦超過了正常的尺度,無形中就會對孩子形成一種壓力。也有一些父母,當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一些成績時,往往會有意地在外人面前讓孩子展示這些本事。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它一方面增長了孩子的虛榮心;另一方面,這其實違背了教育的本意。
教育的本意應(yīng)該是讓人快樂地接受他們想要知道的知識,但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多父母卻違反了教育的初衷。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兩個孩子,他們的父親都要他們從小學習書法。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告訴他,他寫的字會拿給客人看,所以他一定要寫得認認真真;而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告訴他,他寫的字都會扔掉,他只要快快樂樂地練習寫字就行了。前一個孩子聽了父親的話,果然每一次寫字都寫得認認真真,當然,他的字拿給客人看時果然得到客人無數(shù)的贊揚。而另一個孩子,他的字寫出來后,根本沒機會給任何人看就進了廢紙簍。
后來兩個孩子都長大了,結(jié)果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前一個孩子并沒有在書法上有任何成就,而另一個孩子卻成了有名的書法家。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jié)果呢?教育專家的解釋是:前一個孩子把學習當成了一種炫耀,在他的內(nèi)心中,寫字就是為了得到人們的夸獎,他練字的動力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對他來說,并沒從練字本身得到多少快樂;而另一個孩子,因為他的父親一開始告訴他的就是,他可以從練字中得到快樂,他學習的動力來自他的內(nèi)心,所以他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終于能夠有日后的成就。
快樂地主動學習,比被灌輸一些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般我們會以為,成就感會是成長的動力。事實上,對大多數(shù)兒童來說,興趣和快樂才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人生更有價值、更幸福和快樂,而不是為了追求一時的炫耀和面子。所以,教育孩子,順其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事。順其自然不是放任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而是教育要盡量順應(yīng)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能夠在快樂和幸福的心情下學習和成長。
那種讓孩子奔走于各種學習班,依照成人的想法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的想法其實是很不可取的。孩童時期,其實也是一個情商培養(yǎng)的時期。大部分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情商方面的能力,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而這些能力的形成,更需要快樂、自信的成長條件。那種讓孩子不堪重負的教育方法,帶來的只是階段性的成績,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也有家長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讓他們不顧一切地玩樂吧?這種想法同樣是錯誤的,我們這里所說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并不是說給他們一個放任自流的童年。兒童時期,因為孩子在心理上基本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沒有很強的辨別能力。這就需要家長多給孩子指引,要想法找出孩子的興趣所在,順應(yīng)他們的興趣去教育他們,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