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擊戰(zhàn)打下的第一桶金

一勝九敗4 作者:彭征


史玉柱下海創(chuàng)業(yè)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并沒有顯現出太多的商業(yè)基因。他的下海,與其說是個人的抉擇,不如說是時代浪潮推動所致。曾經擔任巨人集團副總裁的王建在《誰為晚餐買單》一書中這樣描繪史玉柱:“其實史玉柱是個不太有野心的人,他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的縣城,并在不到男性晚婚年齡時經人介紹結婚?!比绻沁@樣,為什么史玉柱在1989年一定要下海,而在5年前他本科畢業(yè)的時候,卻服從分配回到家鄉(xiāng)到政府機關工作?王建給出的答案是,他太喜歡計算機技術,而且看到了可能的市場機會。真正改變史玉柱的,不是他自己的性格,而是科技的產物:電腦。

史玉柱研究電腦,不是為了解決數字計算、圖像采集和處理以及自動控制問題,而是固化字體、增加字庫和設計表格,增大排版空間和提高處理速度等“漢化”工作。他開發(fā)出的東西別人用了都說好,這讓史玉柱嗅到了一片廣闊市場的氣味,他的頭腦里開始盤旋著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心中涌起在電腦行業(yè)搏一搏的沖動,最終,毅然辭職下海。

這或許只是史玉柱個人的原因,但如果回顧20世紀80年代的商業(yè)歷史,我們會發(fā)現原因也許并非這樣簡單,這其中還有更加深遠的歷史大背景。

1984年,史玉柱從浙江大學畢業(yè)。不夸張地說,1984年是中國當代商業(yè)史上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這一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與此相呼應,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最關鍵的一步價格改革開始實行,允許國有企業(yè)在完成指令性計劃后,超產部分價格由市場供求雙方解決。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決定開放由北至南14個沿海港口城市,即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改革和開放的效果是明顯的,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19.4%,一年以后,增長了31.1%,而在1984年以前,增長率基本上在10%左右徘徊。這說明,1984年之后整個社會的商業(yè)活動較以前活躍了很多。

自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將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之后,大批體制內的干部和知識分子轉到體制之外“下?!苯浬?,從而構成這個時期企業(yè)家的主要來源。大體來講,這個時期機關干部出身的企業(yè)家和知識分子出身的企業(yè)家是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fā)展的。由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價格雙軌制開始實行,價差產生了巨大的利潤空間,有專家估算,在1987年,我國的全部控制商品的價差在1300億元以上。這個千億規(guī)模的價差空間給那些從機關停薪留職下海經商,憑借能力和關系以體制內價格購入物資,依靠各種渠道以體制外價格賣出物資的人創(chuàng)造了完成資本積累的機會。

與機關干部出身的企業(yè)家不同,知識分子出身的企業(yè)家是靠創(chuàng)辦科技企業(yè)起家的。聯想、四通等企業(yè)都是在這個階段創(chuàng)立。

2005年史玉柱在接受《中國新時代》采訪時提到,“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統計局上班,因為覺得那種工作環(huán)境使人的想法與個性受到壓抑,決定下海經商。最初的創(chuàng)業(yè)在深圳開始,那時的感覺特別好,從很低的起點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樂的時候?!?/p>

白手起家也許在號稱 “資本時代”的今天成為了一種海市蜃樓,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初,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都是靠著雙手起步,迅速地在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時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史玉柱也不例外。

發(fā)明了軟件后,史玉柱決定自己創(chuàng)業(yè),但他只有4000元錢。當時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顯而易見:這點錢在那時已經初顯繁榮的深圳,僅吃、穿、住、用、行就已捉襟見肘。況且產品的開發(fā)還需要設備、需要推廣渠道,這一切并非只是人力可以解決的,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持。沒有多余的錢,僅有的錢又不能輕易亂動,住的問題和軟件開發(fā)所需電腦的問題十分現實地擺在了史玉柱的面前。且不說那時的深圳住宿費有多高,就是電腦也不能像今天這樣隨隨便便就能買到。

于是史玉柱再次返回他的母校—深圳大學。憑借著在深圳大學三年碩士學習階段積攢的“江湖經驗”,租不起房子的他悄悄地“混進”深圳大學學生宿舍棲身。搞開發(fā)沒有電腦的他采取能“混”就“混”的游擊戰(zhàn)略,一次次地“混”到學生堆里去,在學校的計算機實驗室偷偷地編寫程序,借此完善自己的產品。

但很快,對于這個窮書生來說,最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史玉柱被實驗室的管理員“揪”了出來。這樣一來,史玉柱不得不與這些昂貴的計算機說“拜拜”。

也許上天早有安排,史玉柱在深圳大學學習期間結識了一個留校任教的朋友,通過這個朋友他找到了配置有計算機的學校辦公室,得以繼續(xù)他的研發(fā)工作。不過情況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樂觀,因為計算機使用依然不那么自由,史玉柱只有等別人下班了才能去,等別人不用計算機的時候他才能使用。有時候他還要等別人玩完電腦游戲,才能用上計算機。那一段時間里,史玉柱的作息表是和別人相反的,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史玉柱的黎明從黃昏開始,而辦公室里那盞不算明亮的日光燈,就成了照耀他的“太陽”。

經過近一個月努力,他在固化字體、增加字庫、批處理的基礎上,解決了所見即所得的界面問題,開發(fā)了M-6401桌面文字系統。該系統集錄入、排版、編輯、打印于同一界面,并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窗口菜單提示,經過綜合壓縮,保證大字無鋸齒,小字筆畫均勻。史玉柱把他的軟件壓縮成一種卡,可以裝進電腦主機里?!皾h卡”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

有了產品,想要把它賣出去,史玉柱還需要有個公司。他聯合另外三個伙伴錢宇、姜巨滿、蔡瑋,用他帶來的4000元錢,承包了深圳大學科技工貿公司電腦服務部。

這個時候,史玉柱開始顯現出他的膽魄。公司需要有電腦才能工作,而史玉柱已經沒有錢再去買電腦,他想出一個辦法,用9500元的價格向電腦公司購買一臺售價為8500元的電腦,條件是延期付款,在半個月后支付這9500元。這相當于以1000元的租金來租用半個月。

史玉柱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打廣告。他仍舊使用了買電腦的辦法:延期付款。最后,由IDG投資,在IT界享有盛譽的《計算機世界》同意了他的要求,刊登了一則半版廣告,廣告費可以在半個月之后支付。

1989年8月2日,一個令史玉柱銘記終生的日子:《計算機世界》刊登了半個版面的廣告—“M-6401,歷史性的突破”。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如果在15天里沒有訂單的話,史玉柱恐怕就只能去電腦公司打工,來還清他欠的錢了。

在西方傳統中,“13”這個數字是不吉利的,甚至所有樓層和房間號都刻意回避著“13”,而對于史玉柱來說,“13”卻是個吉利數字:在看似漫長的等待期中,奇跡發(fā)生在廣告登出的第13天。

在第13天,史玉柱終于收到兩張訂單,近兩萬元的貨款。這兩萬元可以算得上是史玉柱的“第一桶金”。之后,史玉柱把所有的收入再次投入廣告。如同滾雪球一般,M-6401給史玉柱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收入,4個月后,他們的營業(yè)收入已經超過100萬人民幣。史玉柱的幾十年商海生涯正式起航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