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上繼續(xù)寫道:薛嵩穿著竹筍殼做的涼鞋,披散著頭發(fā),把鐵槍扛在肩上,用一把新鮮的竹篾條拴在腰上,把龜頭吊起來,除此之外,身上一無所有?,F(xiàn)在正是盛夏時節(jié)。假如是嚴(yán)冬,景象就有所不同:此時湘西的草坡上一片白色的霜,直到中午時節(jié),霜才開始融化,到下午四點以后,又開始結(jié)凍,這樣就把整個山坡凍成了一片冰,綠色的草都被凍在冰下,好像被罩在透明的薄膜里——原稿就是這樣的,但我總懷疑熱帶地方會有這樣冷——薛嵩穿著棉袍子出來,肩上扛著纏了草繩的鐵槍——如果不纏草繩子,就會粘手。他還是出來挑柴火。春秋兩季他也要出來挑柴火——因為要吃飯就得挑柴火——并且總是扛著他的大鐵槍。
我依稀記得,自己寫到過薛嵩,每次總是從紅土丘陵的正午寫起,因為紅土丘陵和正午有一種上古的氣氛,這種氣氛讓我入了迷。此處地形崎嶇,空曠無人,獨(dú)自外出時會感到寂寞:在山坡上走著走著,忽然覺得天低了下來,連藍(lán)天帶白云都從天頂扣下來,天地之間因而變得扁平。再過一會,天地就會變成一口大碗,薛嵩獨(dú)自一人走在碗底。他覺得自己就如一只搗臼里的螞蟻,馬上就會被粉碎,情不自禁地丟掉了柴捆,倒在地上打起滾來。滾完以后,再挑起柴來走路,走進(jìn)草木茂盛的寨子,鉆進(jìn)空無一人、黑暗的竹樓。此時寂寞不再像一種曖昧的癲狂,而是變成了體內(nèi)的刺痛。后來,薛嵩難于忍受,就去搶了紅線為妻。這樣他就不會被寂寞穿透,也不會被寂寞粉碎。如果感到寂寞,就把紅線抱在懷里,就如胃疼的人需要一個暖水袋。如果這樣解釋薛嵩,一切都進(jìn)行得很快。但這樣的寫法太過直接,紅線在此時出現(xiàn)也為時過早。這就是只寫紅土丘陵和薛嵩的不利之處。所以這個故事到這里截止,從下一頁開始,又換了一種寫法。
讀到薛嵩走在紅土丘陵上,我似乎看到他站在蒼穹之下,藍(lán)天、白云在他四周低垂下來,好似一粒凸起的大眼球。這個景象使我感到親切,仿佛我也見到過。只可惜由此再想不到別的了。因此,薛嵩就擔(dān)著柴火很快地走了過去,正如槍尖刺在一塊堅硬的石頭上,輕飄飄地滑過了……如你所見,這種模糊的記憶和手稿合拍。看來這稿子是我寫的。
既然已經(jīng)有了一個屬于我的故事,把《暗店街》送給別人也不可惜。但我不知道誰是薛嵩,也不知道誰是紅線;正如我不知道誰是莫迪阿諾,誰是居伊?羅朗。我更不知道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