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前后,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是億畝,可是接下來的日子,棉花種植面積開始衰減,尤其到這兩年,棉花種植面積迅猛減少,現在減至7 500萬畝左右(如圖2)。
一位在上海打工的河南棉農說,種棉花都種怕了,因為棉花從生長到采收全程都離不開人力,而且還有嚴格的農時限制,為了保證每個農時,必須拼死拼活地干,還必須遇到好年景。新疆春秋季短,拾花期很短,北疆拾花期只有45天左右,而棉花采摘進度的快慢對棉花品級有很大的影響,棉鈴桃開裂7天后纖維強力最高,10天后開始下降,在吐絮后曝曬40天,纖維強力會降低50%,必須及時采摘才能保證棉花的品質。手工采棉收獲期要11~12月才能基本完成,這造成棉花豐產在地里,卻收不到手里,一年的投入成本沉沒——太陽曝曬使棉纖維強力降低,遭霜打使棉花等級下降,甚至來不及采摘棉花直接爛在田中。如果機采棉則每年10月底前能完成采摘,不會有最后一道工序的損失。而且機采棉比手采棉品質好,比手采棉減少了摻雜物的概率,棉花品質能高出近一個等級。
20世紀對人類會生活影響最大的20項工程技術中,第七項是農業(yè)機械化。產棉國用機械采收棉花是正?,F象。除了中國,其他所有棉花生產國都是全程機械化,1 000畝以上的棉田只要一個勞動力管理。機械化采棉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新疆棉農也深知這些年新疆的拾花成本,機械化采棉必然省錢、省心、省力。但由于有美國質優(yōu)價廉的棉花可以進口,中國的棉花產業(yè)成了被遺忘和冷落的角落。面對美國大規(guī)模機械化的棉花種植,中國分散的人工種植成本自然要比美國高昂。中國在棉花機械化生產面前的得過且過,也是在主動放棄棉花定價權。中國棉農種植棉花沒有穩(wěn)定可靠的收益,所以沒有棉農會在嚴重的不確定性下投資機械化采棉;中國參與全球化已經習慣了對廉價勞動力不用白不用,沒想到有一天勞動力會不廉價。勞動力不再廉價,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服裝制造業(yè)流向低成本的國家,比如印度。印度是世界棉花生產大國,而且印度棉花產業(yè)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印度自然形成了從棉花到服裝的一條完整的制造業(yè)鏈條,使服裝制造業(yè)成為印度超越中國的一個產業(yè)。如果中國棉花以市場經濟狀態(tài)參加到全球化的運行中,以中國企業(yè)家的能力,中國的棉花產業(yè)鏈條將是世界上唯一能跟美國抗衡的力量。
2011年3~5月以來,全國棉紗市場價格一路走低,國內純棉紗市場繼續(xù)沒人敢做多,市場價格也一路走低。多數紗企為減輕日益上升的庫存壓力,報價一降再降,卻仍賣不出去。目前大多數廠家的棉紗價格已降至虧本邊緣,難以維持正常生產,一些廠家已經停產、減產或放假。棉花現貨方面,由于國家配合控制通脹的“調控”,現貨行情持續(xù)下跌,4月以來中國棉花價格328指數跌破每噸3萬元大關,4月25日指數報收于每噸28 550元。受棉花和棉紗價格持續(xù)降低影響,棉布價格也連續(xù)下跌。對于棉紗企業(yè)來講,雖然棉價的大幅上漲也順利讓棉紗漲了價,但是棉紗的銷售情況不樂觀。每年三四月是紡織業(yè)旺季,棉紗廠原以為本四月將迎來下游紡織服裝企業(yè)的大量訂單。但2011年是一個什么都反常的年份,來訂貨的只是寥寥無幾的訂散貨者。不少棉紗企業(yè)從2011年2月起庫存已經很多,由于庫存高,部分棉紗廠資金很緊張。在山東部分地區(qū),有的紗線交易價格每噸下跌幾千塊錢,原因就是棉紗廠急于回籠資金。在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中,如果棉織品漲價,人們可以不再添置衣物,不會增加這方面的支出。中國的紡織企業(yè)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國際市場,可是面對涌來的國際訂單和國內用工和原料的成本,只能無奈放假。這是一個扭曲了的以棉花為核心的棉花上游和下游的市場。相關企業(yè)大量貨幣無處投資,這又是一個兩難的貨幣問題,制造了中國通脹的假象。目前在中國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牽出一條線索,使中國央行兩難到無解的程度,在各方合力下更不知會是何種景象。有專家期待棉市、棉價利好的形勢能維持到四五月份,中國棉花種植面積會增加,可是對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棉花市場,中國是多種棉花好呢,還是少種棉花好呢?這又是一個兩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