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價格無處不在(1)

一切皆有價 作者:(美)愛德華多·波特


無論是誰,只要他看到過發(fā)展中國家的垃圾場就會認識到,所謂價值其實就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在發(fā)達國家的多數(shù)人看來,生活垃圾自然沒有什么價值,否則就不會丟掉了。挪威人明確表示愿意支付大約每噸114美元的價格雇人幫他們從普通垃圾里面挑揀可回收物,幾年前美國田納西州卡特社區(qū)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里的住戶寧愿每家每年支付363美元(按目前的幣值計算)也不愿意讓垃圾填埋場建在他們居住的社區(qū)附近。

與我們的直覺經(jīng)驗只差一點,垃圾搖身一變成了有價值的商品。在非洲小國布基納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郊外的康布瓦西鎮(zhèn),當?shù)剞r(nóng)民付錢讓城里的垃圾搬運工把未經(jīng)挑揀的生活垃圾傾倒在他們的莊稼地里當肥料,其中不乏廢舊塑料碎片。2003年這些垃圾的市價是每噸400非共體法郎。在新德里,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拾荒者撿1公斤聚酯飲料瓶可以掙到2盧比,1公斤裝洗發(fā)水的硬塑料瓶可以掙到7盧比。一個孩子在新德里的垃圾場拾荒的收入大概是每天20~30盧比。

事實上,垃圾與其他事物一樣,向我們提出的仍然是價值評估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賦予垃圾的價格,即在要與不要之間作出選擇,其實取決于與之相應(yīng)的效益與成本的比較。一袋能賣兩盧比的空飲料瓶,對于清晨起床后粒米未進的印度女童和我這位衣食無憂的紐約記者來說,其價值不可同日而語。她為了撿到這些瓶子,在新德里郊外的廢墟里苦苦搜尋了一整天,根本顧不上生命與健康方面的風(fēng)險。對她來說,這一切的代價都算不上太高,因為她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其他一無所有。為了滿足吃、穿、住等生存需求,她別無選擇,只能承擔這些風(fēng)險。相比之下,我擁有的東西卻很多,其中包括相當不錯的收入。我除了空閑時間以外別的都不缺。把一個空的聚酯飲料瓶放入超級市場的自動回收機可以換回5美分,但我覺得根本不值得彎腰去撿。

我這樣對比的目的并不是強調(diào)富人的機遇比窮人多,而是窮人和富人同樣要面對各種選擇,并對選擇的得失進行評估。無論是一貧如洗的印度女童還是富甲天下的美國闊佬,其行為都由其成本與收益比決定,事物的價值都由人們擁有的機遇和面臨的局限相較形成。他們賦予事物的價格-用自己的生命或者垃圾去交換什么-就表明了他們屬于哪一類人。

垃圾的價格是我們了解文明的指南。污染在貧窮國家最不值錢,它們很愿意以污染為代價換取經(jīng)濟發(fā)展。但是人們越富裕,污染的相對價格就越高。到頭來它高得難以負擔,就能迫使人們改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有些國家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但是在陰沉的空氣和污濁的水質(zhì)背后是兩害相權(quán)的一種平衡,污染要付出諸如損害健康,毒化河流等代價,減排會壓低產(chǎn)量,或者需要投巨資更新設(shè)備。瑞士作出的選擇完全不同,它把保護環(huán)境資源-清新的空氣、綠色植被和野生動物-看得比讓失業(yè)的農(nóng)民到工廠就業(yè)更加重要。瑞士環(huán)保組織的成員眾多,3成以上的瑞士人認為他們國家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zhàn)是環(huán)境污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