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冒險歷程,往往被認為只屬于某些人的專利,就好像它常被視為是男人的事,而不是女人的事。當我們相信這種觀點后,就會認為只有男性才是英雄勇者,而將女性視為是在危急困苦中等待救援的弱者,英雄冒險旅途中的獎賞回報,或者是路途中的支持者,甚至是邪惡的女巫,而不是她們自己所希望成為的英雄。甚至在歐美文化中,英雄常被認為是白人,而深色皮膚的人則被視為配角,他們若不是敵人,就是等待救援、不能照顧自己的受害者。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覺醒自己的心靈,而且付出自己的所獲,我們就一定會尊重源自彼此之差異所造成的不同結果。我們也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探索歷程,都與從古到今的整個人類族群有關,而且也被我們的性別、家庭、國家、種族、人類共同的命運所影響。如果只專注在個人的探索上,而不考量它的前因后果以及與別人的交互影響,我們就會錯失探索的重點。在旅途中,我們可能會覺得非常寂寞,但事實上,我們全都一起走在探索的路上。我們影響身邊的一切,身邊的一切也影響著我們。
在內心探索的終極,探索者會帶回來新的真理,以改變他所處的環(huán)境。如果只有某些人才能被鼓勵去進行對自己心靈的探索,并且得到它的恩賜,或是只有少數(shù)人在探索中的所得能被社會承認和接受,那么外在的環(huán)境就只有部分被更新,大部分的地方仍將是一片荒蕪,因為沒有人找到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新真理。
例如白人男性文化雖然為人類帶來了許多進步,但是卻未能幫助我們學會與大地和諧共存。反而是其他的傳統(tǒng)文化,如印第安文化,他們對待自然生態(tài)的態(tài)度,已到了極高的境界。當臭氧層的破洞仍在持續(xù)擴大時,當酸雨仍落在農作物和城市上空時,主流文化卻仍不重視印第安人累積數(shù)代所留傳下來,而為主流文化中所欠缺的智慧。許多證據(jù)顯示出,女人在天性上比男性較無暴力;然而在今日維持世界和平的需要凌駕于一切問題之上時,相似于面對自然生態(tài)的問題再度呈現(xiàn),男性依然只從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借助女性的幫忙,來找尋解決之道。
原型、性別和文化變遷
性別認同和陰陽合一是文化、政治和個人的重要課題。我們活在一個以男性為主的社會文化中,我們全都承受了因貶低女性特質,而使得女人無法覺醒內在并對文化有所貢獻的痛苦。當我們只依賴某種性別角度來看問題時,我們便無法解決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問題。
榮格相信,如果能恢復女性的特質,人就能拯救全世界。而且許多作家也紛紛從不同的有利觀點主張,我們正從父系文化移向一個陰陽合一的文化。萊恩·艾絲勒(Riane Eisler)在《圣杯與劍》(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一書中,詳細闡明古代以女性為主(gynocentric)的社會,是以男性、女性互相合作的模式來管理運作。這樣的社會沒有支配和服從模式,也沒有戰(zhàn)爭階級制度,她認為,那個時代的社會是世界性的,而且產生了許多人類的基本發(fā)明——火、農業(yè)、語言。
她認為,父系文化開創(chuàng)了一個支配控制的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帶來了競爭、戰(zhàn)爭、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階級制度。雖然她好像沒有看到父系文化的優(yōu)點,我卻想附帶提一下父系文化所帶來的好處,它帶來了自我發(fā)展、個人認同和人際區(qū)別。
早期的女性文化社會與人類的發(fā)展類似,都具有照顧的發(fā)明、和平的特質,但是這種文化卻無法保護自己免受父系文化的入侵,而失去權力并被奴役。父系社會的強勢好戰(zhàn),挑起了內在和外在的沖突,使得人人都緊抓住權勢不放,無法彼此相愛和照顧。女性為主的社會,有天真者、照顧者和愛人者原型的優(yōu)點;父系社會則具有孤兒、戰(zhàn)士和追尋者的優(yōu)點。
父系社會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但是如果沒有近來逐漸抬頭的女性文化特質,它會將我們帶至災禍邊緣。這不僅是因父系文化過度重視戰(zhàn)士特質,以至于核武器威脅世界,也是因為人們認為以競爭為目的而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是正當?shù)?,如果利潤下降,或公司瀕臨財政危機,生態(tài)環(huán)境往往就被遺忘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過度的重視自我,使得每一個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都與自己的靈魂、本能和生命本源阻隔分離。于是我們的追尋者能量就從追尋生命的意義變?yōu)樽分鸪删停鹆诉^度的破壞。
事實上,如果說本世紀的人類文化正在被大肆破壞,一點也不夸張。這個破壞,從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到越戰(zhàn)、伊拉克等戰(zhàn)爭中,都不斷地持續(xù)著。世界上許多地區(qū)也因為遍地饑荒,而處處是貧窮且無家可歸的人。破壞者原型也以其他方式來破壞人心,它大量地腐蝕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行為,這種反傳統(tǒng)的叛逆行為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最高峰。毒品危機和家庭功能式微,也造成了國家經濟競爭力的衰頹。
我們也忍受著因為缺少照顧者原型而產生的后果。在早期的父系社會中,男人所偏重的戰(zhàn)士原型能被女性的照顧者原型所平衡。當代女性運動的興盛,部分是因女人承擔了社會大部分的照顧者孕育功能,但此照顧者功能卻從未受到尊重或得到回饋。當許多女人不再全心照顧別人,轉而去尋找能獲得更大報償?shù)慕巧毼粫r,男人又未能去填補女人所遺留下來的空缺,以至于產生了誰來照顧小孩、家庭、老人、居所,以及誰來喚醒人們注意這些事情的危機。
我們現(xiàn)在活在一個充滿追尋者特質的世界,我們正從一個文化紀元過渡到另一個文化紀元。眾多思想家的說法不一,但最普遍的說法是,我們已從工業(yè)時代過渡到資訊時代。許多人充滿希望地談論著,人類即將進入一個充滿和平、愛以及繁榮的“新時代”。由于主流文化的轉變,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好像也開始在動搖了。
有些人就牢牢死守著舊有模式和過時的價值觀念與傳統(tǒng),比方說,他們想重回過去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模式,也就是重建家庭倫理價值;有的人則選擇憤世嫉俗和追逐金錢。
但是大多數(shù)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知道,我們的社會文化正面臨著一場重大的變革,以重新建設社會和世界。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先從個人生活中開始改變,并且接受舊社會已死或已衰敗頹廢,而新世界若任其自由發(fā)展,可能也會不盡理想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參與這項變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得要靠所有的人一起進行內在之覺醒。婦女解放運動、民權運動、人類潛能運動、新時代運動,以及東歐、西非和拉丁美洲等地爭取自由的抗爭等,都是這場大規(guī)模自我探索的一部分。這是追尋者原型的積極正面處,但它的陰影面也明顯地可以從過分重視努力、成就和改革中看出來,甚至為了求進步,不惜以自然生態(tài)為代價,耗盡人類的資源。我們都知道,破壞者正一日一日地腐蝕破壞著我們認為穩(wěn)固的基礎;知識正以驚人的速率在膨脹,科技進步也日新月異,社會傳統(tǒng)正在急劇變遷,而我們尚未自覺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會影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柏林圍墻的傾圮,是破壞者能量最有力的表現(xiàn)。我們不再是在自己所熟知的舊世界里,舊世界已死,我們正在重建新世界。這項重建的結果,很可能是破壞和毀滅,除非我們注重愛人者原型的特質,明白什么是我們真正喜愛和珍惜的,而且能更加認識自己。所以,我們要整理出過去和現(xiàn)在有哪些傳統(tǒng)價值值得被珍視和保存,我們也要從個別和整體的觀點,來決定我們喜歡什么樣的世界,想如何改造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