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查理二世為了將16 000英鎊的債務(wù)分攤給他的支持者之一—威廉·潘恩(攻取牙買加時的主帥),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將一塊土地的所有權(quán)賜予潘恩的兒子,這塊土地就是后來的賓夕法尼亞州。這讓小潘恩在一夜間就成了英國歷史上最大的土地領(lǐng)主,領(lǐng)土面積甚至超過了愛爾蘭。這也給了他一個機會以展示宗教熱情和經(jīng)濟利益是可以兼顧的。就像清教徒移民們一樣,潘恩屬于一個激進的宗教教派:他在1667年入教友派,并因為這一信仰被囚禁在倫敦塔內(nèi)。與普利茅斯的其他殖民者不同,潘恩“神圣試驗”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建一個“寬容的殖民地”,不僅容許教友派的存在,也容許任何宗教團體的存在(只要信奉一神論的)。1682年10月,他的船“歡迎”號沿特拉華河北上,手持皇家特許證的他登陸后創(chuàng)建了賓夕法尼亞城,賓夕法尼亞是一個古希臘詞語,意思是“兄弟般的愛”。
潘恩知道,如果他的殖民地想取得成功,首要問題就是賺錢。他曾直率地說:“雖然我熱切地希望擴大宗教自由,但是我也希望我的一切努力能夠得到回報?!睘榇?,他開始大規(guī)模地出售不動產(chǎn),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了大片土地:當(dāng)時,人們花100英鎊就可以買到5 000英畝土地。潘恩也是一位頗有遠見的城市規(guī)劃者,他希望他的行政中心不要像倫敦那么擁擠和易發(fā)生火災(zāi);就這樣,他設(shè)計出了如今我們非常熟悉的美國式街道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因為他知道,即使是美國夢也需要推銷。他已經(jīng)不滿足于鼓勵英國居民、威爾士居民和愛爾蘭居民移居到這里了,他在宣傳廣告中加入了德文和其他語言,煽動歐洲大陸居民移居到這里。這招果然奏效:1689~1815年,有100多萬歐洲大陸移民涌入北美洲大陸以及英屬西印度群島,這些移民中主要是德國人和瑞士人。吸引這些家庭的主要原因是宗教氛圍的寬松和價格低廉的土地。這是真正的自由:自由的信仰和幾乎免費的土地。①
不過還存在一個問題。并非所有人在這個白種人的帝國中都能成為土地所有者。這里還是需要勞動者,尤其是像種植甘蔗、煙草和水稻等莊稼的時候—它們是勞動力密集型作物。不過,如何讓勞動力穿越大西洋來到這里呢?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大英帝國自由理念的局限性顯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