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中的武漢印象(7)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我當工人時,公共汽車上沒有一天不吵架的甚至說沒有一趟不吵架的。當時公共汽車非常少,人都擠得滿滿當當,在天氣三十九度、四十度的高溫下,上班的時候人們經常就吊在門上,門也關不了,人就拉著那個門把手,一路“坐”過去。

在這種情況下,不吵架是不可能的。那時候,外地人經常攻擊武漢人,說武漢人性格壞,武漢人會吵架,武漢人兇,其實跟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它的氣候環(huán)境都有關系。

《漢口竹枝詞》說,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意思是說大部分在武漢居住的人其實都是外地來的。外地人來到武漢之后,一開始都說武漢人兇,但是很快他們也成了武漢人中的一份子,也跟人吵架。

所以說,武漢人兇是有一些根本原因的,和氣候和社會環(huán)境相關,不是武漢人本身就愛吵架。你看這些年家家都有了空調,公共汽車上人也少,我們現在在公共汽車上基本很少看到吵架的了。

為什么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這個水土中間就包括了社會生活環(huán)境,“水土”會影響地方生活方式的形成。

2. 《風景》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寫過對自己來說最重要一篇小說——《風景》。

我寫的是住在河南棚子的一家人。河南棚子是武漢最下等人住的地方,最窮人住的地方,類似于貧民窟。我工作過的裝卸站的那些工人,大部分都是住在那兒。

我母親有個同學住在河南棚子附近的衛(wèi)生局的宿舍里,小時候,我們經常到他們家去。去她家時就路過這個河南棚子,有時我們會停下來玩會兒。有些屋子你能看到透光,那是我對河南棚子的第一印象。

當了裝卸工后,我到我的同事家里面去玩,才看到他們真實的生活方式,當時感到非常驚訝。

我一個同事他家的房子大概只有5平方米,母親去世后,他和父親兩個人住。5平方米就只能放一個上下鋪,他睡上鋪父親睡下鋪(他們父子兩個人都是我的同事,當時是頂職進去的)。桌子就是一個紙盒子,紙盒子里面放著衣服,上面就搭一塊塑料布,平常就在那個紙盒上吃飯,要拿衣服就把塑料布掀開。

但是,他非??鞓?,是個樂天派,他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不好,或者可能他沒有意識到應該可以更好。也許因為他從小就在這樣環(huán)境里生活,以至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吧。

當看到這些的時候,我是受了很大沖擊的,我無法相信,人怎么可以住成這樣?其實,不光是他一個人,我去了幾個同事家,他們都住成這樣子。這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刺激,后來,這種刺激就變成一種記憶,所以,我在寫《風景》這篇小說的時候,這種場景就自然而然地蹦出來了。

生活中,有一些人,他極力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沒有學識,沒有本事,他改變命運靠什么呢?只能投機。這種投機就是拍領導馬屁,讓領導幫助他改變命運,這是一種無賴行為,但他沒有本事,也只能這么做了。相對于安于河南棚子的同事來說,我倒覺得那些為改變命運而投機的人是一種進步。起碼,他對眼前的生活不滿足,他想改變自己的命。當然,在他想辦法的過程中間就會有很多名堂了,這就是文學關注的東西。

我在寫《風景》這篇小說的時候,對武漢很多的記憶都冒出來了。比方,當年的武漢碼頭工人。武漢是走碼頭形成的,武漢的文化是碼頭文化。漢口是五百年前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沖出來的,漢水沖到龜山腳下之后就形成了一個小彎,之后開始有了船過來,在這兒停下來,之后又開始有了人,居住下來,之后人又開始靠船運貨,這樣就形成了碼頭。武漢最早的商業(yè)往來,都是水上的往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