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場起義不同命運背后
華沙起義和巴黎起義的不同結局令人深思。
從抵抗運動內部情況看,以華沙為領導中心的波蘭抵抗運動團結、統(tǒng)一,不似法國派系重重、互相爭斗和牽制。在時間選擇上,華沙起義說得上適時:一方面有援助的承諾;另一方面,再三呼吁華沙總起義并承諾援助的蘇聯(lián),其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不致在該進行援助時鞭長莫及。巴黎起義則不僅沒有外部力量不斷催促,反而是盟軍采取措施要堅決避免的,對這要避免發(fā)生的起義,盟軍當然不會作援助承諾。
如果對兩場起義作預測,華沙起義因抵抗運動內部的團結統(tǒng)一和起義時機選在可以履行馳援承諾的軍隊已近在眼前,而應是一場勝券在握的起義——事實上,起義一開始就顯示了勝利勢頭。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后來承認,華沙起義對德軍構成很大威脅。他以為是俄軍沒能與起義者接上頭,才使德軍面臨的“緊張形勢有所緩和”。缺乏這兩大條件,在既定政治目標支配下一意孤行發(fā)動的巴黎起義,其邏輯結局如果不是慘敗,至少也是必將付出不可承受之重代價的“慘勝”。然而,實際的結局恰恰相反。華沙罹難了,巴黎解放了。
華沙血戰(zhàn)了六十三天,遇難的地下軍戰(zhàn)士和平民達二十余萬之多,獨立抵抗運動就此被徹底消滅,城市則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巴黎從起事到解放,總共六天,中間還有兩三天不穩(wěn)定?;穑鞘谢就旰脽o損,沒有大的人員傷亡。從雙方全面恢復交火到25日晨德軍最后一個據點投降,其間四十八小時戰(zhàn)斗中,約兩萬德軍被俘,傷亡三千二百人。第二裝甲師在趕到巴黎投入戰(zhàn)斗的一天中,死四十二人,傷七十七人;平民死一百二十七人,傷七百一十四人。雖然每一傷亡對承受它的個體都是不可挽回的不幸,但對于一場準備付出死二十萬人代價的起義來說,能以不大的人員傷亡實現(xiàn)解放,又實在太幸運。
華沙蒙難于斯大林的背信棄義。背信棄義背后,是這個大國首腦控制整個東歐的計劃。要想對任何國家進行有效控制,關鍵是一個完全受其操縱的政權。關于二戰(zhàn)后東歐除南斯拉夫之外各國政權的性質,有人說它們是紅軍用行李車運送給各國的,此話大致不錯。但運送來的政權在波蘭是難以立足的。歷史上,沙俄屢次瓜分波蘭并且曾把她作為一個省來統(tǒng)治,沙俄統(tǒng)治者深知波蘭的反抗傳統(tǒng)。蘇俄領導人斯大林也清楚了解這一點,而且目睹了整個二戰(zhàn)期間波蘭抵抗運動的有組織性和團結統(tǒng)一,以及抵抗力量在人民中的聲望和號召力。此外還有關鍵的一點:作為抵抗運動中堅的地下軍忠于在倫敦的流亡政府,且對蘇聯(lián)與德國合謀入侵和殘害波蘭記憶猶新,有著強烈的反蘇情緒。他很清楚,他們日后必將對蘇聯(lián)的控制構成最嚴重的挑戰(zhàn)??梢哉f,起義者落入了借德軍力量為蘇式政權清掃障礙、為今后一勞永逸地消除反對派的算計之中。不僅借刀殺人,據克里斯托弗·安德魯的《克格勃全史》,起義被德國軍隊鎮(zhèn)壓后,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部立即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隊去掃除地下軍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