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你吃對了嗎
屬于寒性和涼性的食物能起到清熱、瀉火,甚至解毒的作用。相反,凡屬于熱性或溫性的食物,食后能起到溫中、補虛、祛寒的作用。
不知道是不是現(xiàn)代生活太忙碌了,總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生活當中對一些細節(jié)很是漠視,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先是扛,扛不住了就去醫(yī)院打點滴。孰不知,很多小毛病到最后就這樣拖成了大毛病。有些體質不好的女孩子常常來醫(yī)院就診,光是我能叫出名字的就不下三四個,并且她們來就診的原因大多因為相同的病癥反復發(fā)作,比如胃疼、月經(jīng)不調、便秘等。
相同的病人在我這里久治不好,這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情,有的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當初是不是給她們開錯了方子。事實證明藥方?jīng)]有錯,錯的是她們的生活習慣。比如得胃潰瘍的女孩子酷愛辣食,每次病癥消失之后,她就把病痛和醫(yī)生的囑咐拋到腦后,麻辣火鍋照樣吃,飲食習慣極其任性且沒有規(guī)律,致使她不得不再一次來到我的面前,楚楚可憐地對著我說:“阿姨大夫,我又來見你了!”
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條件發(fā)達,患了一般的什么常見病癥去一趟醫(yī)院就能解決,但是大病不如小病,小病不如無病,而不起眼的飲食習慣就造就了不同的體質。漢代張仲景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本褪钦f不同的食物對人體能產生不同的影響。祖國醫(yī)學一直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故倡導養(yǎng)生特別是食養(yǎng)至遲也須從青、中年開始,經(jīng)過飲食調理以保養(yǎng)脾胃實為養(yǎng)生延年之大法。中醫(yī)認為“醫(yī)食同源”,所以對飲食也要 “辨證用膳”。但究竟怎么樣才能做到辨證用膳,這就要詳細討論一下食物的性質和體質的對應關系了。
食物的四氣和體質對應
《本草綱目》中也提到“春食涼,夏食寒,以養(yǎng)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yǎng)陰。”這里提到的涼、寒、溫、熱即是食物的四性,它們是與疾病性質的寒熱相對而言的。屬于寒性和涼性的食物能起到清熱、瀉火,甚至解毒的作用。相反,凡屬于熱性或溫性的食物,食后能起到溫中、補虛、祛寒的作用。雖然食物也有性平的一類,但這類食物中往往也有偏屬的一類性質,所以不算在“氣”之一。
與四氣相類似,人類體質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在充分認識自己體質的前提下去選擇適合的食物就能起到保養(yǎng)身體的效果,這是比藥補更為安全、根本的養(yǎng)生之法。一般來說:
寒性體質的人大多面色蒼白,精神不振,沉默寡言,四肢冰涼,小便清長或大便稀溏,這類體質的人在飲食的選擇上應該偏于溫熱。特別嚴重的,要選擇熱性食物。并且在吃的時候,盡量熱吃,以“熱不燙唇”最為恰當。熱性體質的人大多面色燥紅,惡熱喜冷,唇干或口舌易生瘡,手足熱,小便色黃而量少,大便多干燥或有便秘。這類人應該在飲食上偏寒涼,食物可冷吃,但以“不凍齒”為最佳。
虛性體質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等不同類型。陰虛體質者多有失眠多夢、盜汗、咳嗽無痰、口咽干燥、大便干結、經(jīng)血稀少等癥,這類人在飲食養(yǎng)生方面應該注重滋陰潤燥。百合、銀耳、豆腐、芝麻、黑豆、甘蔗、梨、鴨肉等都有潤燥的功效。陽虛體質者大多四肢冰涼,白帶量多質稀,或腰膝酸軟而痛,宮寒不孕,或大便久瀉不止,應常食溫補陽氣類食品。如韭菜、羊肉、蝦、胡桃肉、杜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