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和木柴—
做飯用的燃料
隨著人口的增加而逐漸上漲的木炭、木柴的消費量
逐漸作為生活的必需品
江戶時代庶民的一日三餐,無論從食物的種類還是廚具的數(shù)量,與現(xiàn)在相比都極其有限。當時的烹飪手段有灶和炭爐,而長方形的火盆也是煮食物或燒水時不可缺少的用具。
當時,木炭和薪(木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燃料。隨著城市的擴建和人口的增加,木炭的消費量增長尤巨。享保十一年(1726年),江戶的木炭總進貨量約為八十一萬俵。而天保末年(1840年左右)平均每年的進貨量就達到了二十三點八萬俵。百余年間,進貨量漲了近三倍。再加上由幕府直接管理的產(chǎn)于伊豆天城和其他地方的木炭十一余萬俵,江戶木炭的總進貨量到幕府末期就達到了二十五萬俵。
通常炭的制造都在偏遠山區(qū)。但為了緩解供不應求的局面,文化時期[ 指1804年至1817年的十三年,是町人文化顯著發(fā)展的時期,與其后的“文政時期”(1818—1829)合稱“化政文化”。化政文化是日本封建社會最后一個文化繁榮期,文化內(nèi)容形式的多樣化、世俗化是其基本特征,而內(nèi)憂外患的動蕩局勢也使其帶上了一層頹廢的色彩。]后幕府把江戶周邊直轄的御林[ 江戶幕府直轄的樹林。]定為木炭生產(chǎn)地提供給農(nóng)民。幕府末期的元治元年(1864年)幕府還規(guī)定,此后三年在位于關東、甲斐、駿河、遠江和三河的幕府領、大名或旗本領以及寺社領的江戶周邊山林,不論御林還是百姓所有林都必須進行木炭生產(chǎn),其產(chǎn)品由幕府進行全權(quán)收購。
◇安房竹炭
元治元年的規(guī)定使江戶周邊山林承擔起木炭生產(chǎn)的重任。除此之外,來源于日常生活的舊木屐、破燈籠和把竹子烘干做成的竹炭,也作為必不可少的“燃料”被廣泛使用。其中竹炭主要產(chǎn)于上總國(今千葉縣中南部)和安房國(今千葉縣南部),用船運至江戶。優(yōu)點是價格低廉,但不耐燒,燃燒時釋放的熱量低。
普通的木炭通常用柞樹或橡樹等雜木做原料。但樹木一旦連根砍伐,想要再培育成直徑二十厘米左右的木材需要十五至二十年。武藏野的林業(yè)在砍伐時,不但會留下這些雜木的根部,并且會保留一定長度,使其在被砍下的部位能繼續(xù)生根發(fā)芽。在這些新芽中,只要留下粗壯的,不出十年就能培育出新的成材之木。
江戶時代沿街叫賣的小商販種類多樣、人數(shù)眾多。為了使人們一“聽”了然,各類小販在推銷自己的商品時,都有其各自的講究。誠如當時的川柳“不是喊一次,亦不是喊三次者,乃賣蛋者也”描述,賣雞蛋的小販在吆喝時總是“賣雞蛋!賣雞蛋!”地連喊兩次。而賣麩[ 用面粉中的蛋白質(zhì)做成的食品。種類繁多,與中國的麩類似。多用于做湯或烹煮菜肴。]的小販若只喊“麩”不易理解,便會吆喝道:“麩—賣麩嘍!”
除了吆喝的次數(shù),對聲音的抑揚頓挫也有講究。譬如賣金魚的小販在吆喝時就要用悠然的、讓人感到困倦的聲音和腔調(diào),等等。
另外,由于每種商品都有自己的販賣時間,一個小販只有在能夠被人們說成“賣××的來了就是×點了”時,才可以說已成為一個真正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