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五十年史中文版序言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龍


柯偉林①

①柯偉林:哈佛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資深杰出成就講座教授、哈佛中國基金會主席、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活力、變化最快的國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動有關中國各個方面的研究。它探討這個不斷演進中的偉大文明的文學、藝術與歷史,考察這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的社會、政治和大眾文化。它探索中國的當代地理與歷史地理,不論是利用地圖還是通過衛(wèi)星,不論是透過北京、重慶還是香港或臺北的視角。它研究中國的私人財富和公共衛(wèi)生,也研究中國的經濟與環(huán)境。

一個研究中心顯然不能勝任所有這些研究工作,但它可以讓從事這些研究的學者們共聚一堂。自1955年成立以來,費正清中心一直將此作為自己的使命。從那時起,幾十年來,哈佛大學有幸招攬了眾多的中國研究專家,他們的學術專長遍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今天,哈佛法學院、政府學院、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設計學院、神學院和商學院的中國研究專家讓我們的師資更壯大。從波士頓到伯克利的眾多院校的學術同行也進一步擴充了我們的實力。最重要的也許是我們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的學術合作關系:從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到臺北、香港、東京、首爾,再到柏林、倫敦、隆德和莫斯科,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通過將哈佛與全球各地的一流學者匯聚一堂,共享學術資源、交流研究方法和學術觀點,費正清中心致力于全面分析和理解大中華世界。為此,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研討會、工作坊和學術會議,為熱烈的學術討論和辯論提供平臺。今天,參加這些學術活動的不僅包括費正清中心的二百多位學術聯(lián)系人(其中有老師,也有研究生),也包括本中心的數(shù)十位應邀來訪的貴賓、博士后研究員和訪問學者——他們有的來自美國,有的來自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大東亞地區(qū)。

在這本書中,薛龍教授以嫻熟的文筆講述了費正清中心的歷史。這段歷史中折射出美國和世界范圍內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術發(fā)展史。它反映了美國國內有關冷戰(zhàn)的爭論、由越戰(zhàn)激發(fā)出的情緒、早年與臺灣的緊密的學術聯(lián)系、1972年以后與中國大陸的學術合作的逐步恢復,以及過去五十多年費正清中心在大中華研究領域的學術盛況。費正清中心在哈佛大學馮漢柱圖書館中的館藏文獻便是這段歷史的結晶,其中包括了數(shù)目眾多的有關中國1949年以來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特色文獻。

費正清先生建立這個研究中心的目的有很多。他希望推動基礎研究,從而幫助我們美國更好地理解中國過去和現(xiàn)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議題,他也希望促進相關的教學和出版工作,將這些研究成果與公眾分享。費正清自己是一位學者、一位老師,同時也是一個熱衷公共服務的人。對中國研究領域的師生來說,費正清中心是哈佛大學內獨一無二的學術活動中心,它的學生和學術聯(lián)系人都已成為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一流學者和教師。自1956年啟動以來,我們的“哈佛東亞專著叢書”已經出版了三百多種,“哈佛當代中國書系”也已經發(fā)行了二十多部。從費正清中心涌現(xiàn)出來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已經在國際學界、政界、商界和藝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我非常感激薛龍教授編寫這部歷史,非常感謝費正清中心訪問研究員路克利把本書介紹給廣大的中國讀者,也非常感謝陳松教授對本書中譯本的精心校閱。我要特別感謝自費正清以來本中心的歷任主任,他們?yōu)橹行牡陌l(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xù)努力。

2011年8月

于麻省劍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