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5)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龍


①普遍的觀點認為區(qū)域研究(area studies)的概念起源于二戰(zhàn)期間。1955年12月9日《哈佛紅》上的《地區(qū)研究:在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Regional Studies: A War Baby Grows Up)記述了哈佛參與“軍事特訓項目”(Army Special Training Program,ASTP)和由此引入區(qū)域研究的情況。1996年,康明斯(Bruce Cumings)的文章《邊界失位:冷戰(zhàn)期間和其后的區(qū)域研究和國際研究》(Boundary Displacement: Are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 談到了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區(qū)域研究中心的學術人員與美國政府的秘密行動之間有著令人憂慮的聯系,見《關心亞洲問題學者委員會通訊》(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cumings2.htm)。有關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遠東研究所的簡史,參見赫克(Felicia J. Hecker)著《華盛頓大學的國際研究:最初九十年》(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First Ninety Years)(西雅圖:杰克遜國際研究院,1999)。關于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項目的設立和早期發(fā)展情況,參見朱昌崚(Samuel C. Chu)撰寫的《傅路德與哥倫比亞大學東亞項目的創(chuàng)立》(Carrington Goodric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umbia's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此文(經作者同意使用)是作者為2004年9月10日至11日召開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研究”(Proceedings of Columbia's Chinese Community)大會的會議論文集準備的草稿。有關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最為翔實的研究,參見菲爾德(Mark G. Field)撰寫的《創(chuàng)世親歷:俄國研究中心的早年歲月及有關回憶》(Present at the Creation: Early Days of the Russian Research Center and Other Reminiscence,哈佛大學戴維斯俄羅斯和歐亞研究中心,2003年3月)(此書2005年尚未出版,經作者同意引用)。這里提到的迪恩、費正清和賴世和的書都屬于哈佛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美國外交政策”叢書。1957年3月6日邦迪寫給蘭格的信中提到從文理學院拿到的二萬美元資助。參見哈佛大學檔案文理學院院長檔案。

敦斯特街16號的辦公室

新的東亞中心被安置在敦斯特街(Dunster Street)16號沒什么奇怪的。俄羅斯中心和中東研究中心也在那里。敦斯特16號的這棟樓〔哈佛雇員信用聯合會(Harvard Employees Credit Union)現在此辦公〕建于1897年,曾是商業(yè)地產,具有堅固的磚石結構,還有一個中央天窗。二十世紀初,是不愿意住宿舍、能付得起此處房租的家境較好的學生的一個去處。1918年,哈佛大學購買了靠近哈佛廣場的馬薩諸塞大道和奧本山街(Mt. Auburn Street)之間各條小路的沿街地產,同時買下了這棟樓。1935年,這里是不住在哈佛宿舍的學生的通勤中心。在這里,通勤的學生們休息、吃飯、聊天。1955年,經常光顧此樓的是那些為哈佛學生電臺工作的學生,該電臺于1940年由《哈佛紅》報社的學生們創(chuàng)立,1945年開始便以此樓的地下室作為播音室。各種各樣的學生出入此樓,既有朝氣蓬勃的電臺本科生,也有形容疲憊的通勤生在這里的休息室小憩;既有對區(qū)域研究感興趣的研究生,又有像費正清這樣領導著三個新區(qū)域中心的世界知名教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