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逃學的贊歌

再見童年 作者:張倩怡


背書和打兩種虐政混合使用,落到后來,相當多私塾都給小孩以苦難,因而也造成許多小孩的墮落。胡適本人成了名學者,胡適所讀的書塾卻造成不少墮落學生。

若按胡適所述,成敗的因素有時和學生的資質(zhì)完全無關(guān):“我們家鄉(xiāng)的蒙館學金太輕,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先生對于這一類學生,自然不肯耐心教書,每天只教他們念死書,死背書,從來不肯為他們講書。”于是他們自然毫不覺得讀書有趣味,因為全不懂得書中說的是什么。因為這個緣故,許多學生常常逃學。只有胡適一個人不屬于這兩元的階級,因為他的母親渴望兒子讀書,所以學金特別優(yōu)厚。她囑托教者為胡適講書。因而念的幾本書雖然有許多是鄉(xiāng)里先生講不明白的,但每天總遇著幾句可懂的話。

有時不喜歡讀書更涉及相當偶然的個人因素:與胡適同一書塾的堂兄弟,因為自小與父親在外地長大,口音和家鄉(xiāng)的塾師不同,往往讀“錯”字音而被打。胡適《四十自述》頁43。于是這些天資不笨的孩子討厭讀書,他們的出路自然是逃學,寧愿躲在田里睡覺捱餓,也不肯讀書。這些墮落的小孩于是以不成才的多,寫成自傳的更是絕無僅有。不過也有些逃學的小孩最后事業(yè)有成的,五歲多一點的蔣夢麟,讀《三字經(jīng)》讀得莫名其妙,恨透了家塾生活,于是趁老師不在意的時候,一溜煙跑回家中,躲到母親的懷里,第二天由奶媽送回塾中,而老師也佯作不知他逃過學。毛澤東十歲時也因為教師常常打?qū)W生而逃學。他這一逃,怕挨家里打,不敢回家,向縣城方向流浪了三天。被家人找回后,他的家人和教師對他都沒有呵責。蔣夢麟《西潮》頁37;毛澤東《毛澤東自述》頁6。沈從文是真正長期逃學的“墮落”小孩,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可說是這些“墮落”的小孩中的異數(shù)。

沈從文的自傳中談完家庭第一件事便是談逃學,《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實實在在是一闋逃學的贊歌。

雖然逃學會受家庭和學校雙重責罰,在學校還要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子的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但“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顏色,新鮮氣味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yīng)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需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似乎就這樣一個原因,我在學塾中,逃學紀錄點數(shù),在當時便比任何一人都高”。“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我自己去找尋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fā)愁。就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處去看,各處去聽,各處去嗅聞”,結(jié)果能逃學時他就逃學,不能逃學也只是在塾中做夢。

逃學有什么事可做呢?可以去游泳,天氣好時便到城外山上去玩,捉蟋蟀,偷園地里的李子枇杷;天氣不好也可以到廟里,看人絞繩子、織竹器、做香,看人下棋、打拳,以至相罵。有時又去看殺人處留下的尸體,拾一塊小石頭,在那污穢的頭顱上敲打一下,或用木棍去戳戳,看看會不會動。沈從文認為,他的一切關(guān)乎人生的早期閱歷,都來自逃學時所接觸的大自然,可以說沒有逃學就沒有文學家的沈從文,他是少數(shù)從逃學中得益的孩子。

就是這樣的沈從文,進了新式小學后,雖然“照例什么都不曾學到”,但卻不用逃學了,因為學校不背誦經(jīng)書,不隨便打人,也不必成天坐在桌邊。每天不只可以在小院子中玩,互相扭打而不為先生約束,七天照例還有一天放假。學校既不嚴格,四個教員中又有兩個是表哥,于是想外出的沈從文大可請假呢。沈從文《從文自傳》頁26—27。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