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通信(19)

超個體 作者:(美)伯特·荷爾多布勒


至少在另外幾個實例中,招募蹤跡信息素并不具有物種特異性。一方面,切葉蟻亞科的幾個屬的眾多物種中,信息素的主要物質都是由毒腺生成的3乙基2,5二甲基吡嗪(EDMP)。至少有四個切葉蟻亞科收割蟻屬的同域物種,招募信息素的主要組分也是這種化合物。另一方面,歸巢的覓食者使用的存續(xù)時間更長的主干嗅跡包含物種特異性的暗號。后一種嗅跡顯然是由物種特異的杜氏腺中的組分標記的。甚至更重要的是,主干嗅跡混合物也具有族群特異性。因此這種蹤跡是私有的,它們甚至還被當作長期存在的領地標記信號使用。

蹤跡通信中的族群特異性可能是非常常見的,如果不是螞蟻中普遍現象的話。從對后腸排出物的響應上判斷,這個層次上的區(qū)別在蟻亞科的新尼日爾毛蟻(Lasius neoniger)和日本毛蟻(Lasius japonicus)中都出現了,很顯然,至少部分來源于跗節(jié)腺。在非洲長節(jié)織葉蟻中,研究者們也證實了干線和領地標記用的后腸信息素的族群特異性。

更令人驚異的是這個發(fā)現:某些螞蟻物種的工蟻留下的嗅跡不但是族群特異性的,而且對于族群成員來說具有個體特異性。這個層次上的區(qū)別記錄在猛蟻亞科的Pachycondyla tesserinoda 厚結猛蟻和子彈蟻(Paraponera clavata),以及切葉蟻亞科的Temnothorax affinis中。

這些研究形成了如下的信息素通信原理:盡管物種特異性在某些時候能夠通過改變信息素化合物的結構設計得以實現,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特異性和其他形式的私有性都是通過化合物的混合而獲得的。杜氏腺分泌物中的烴類混合物以及來自多個腺體的物質的混合物都可以來表達蹤跡信號,這個現象已經很清楚了。在Atta切葉蟻中,讓我們來看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毒腺產生的蹤跡信息素的兩個關鍵的組分是甲基4甲基吡咯2羧酸酯(MMPC) 和2乙基3,6二甲基吡嗪(EDMP)(參見第9章)。迄今為止所有被測試的Atta切葉蟻都會沿著用MMPC畫的人工嗅跡行進。而不會沿著用EDMP畫的嗅跡行進。唯一的例外是Atta Sexdens切葉蟻,它們跟隨EDMP,而不是MMPC。實驗數據表明,絕大多數物種把MMPC當作引發(fā)劑使用(刺激信號),而EDMP對物種水平上特異性的形成有進一步的作用。兩種化合物在分泌物中的比例界定了物種,而且也決定了每個物種的工蟻作出的最佳響應。螞蟻中另外一個相似的例子已經由大衛(wèi)·摩根(David Morgan)作了綜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