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由于食物塊上的工蟻過于擁擠,它們的數目達到了一個極限值,使得一些工蟻沒有得到食物而返回巢穴。這些工蟻不會在地上留下信息素。同時由于單個個體留下的信息素會在幾分鐘之內揮發(fā),結果,在食物塊上的工蟻數目會穩(wěn)定在一個與食物塊的大小相應,并呈現線性關系的數目上。有時,當所找到的食物質量不好、離巢穴距離較遠,或者蟻巢內已經有足夠的食物時,工蟻就不會密密麻麻地聚集在食物塊上,而是以一個較低的密度在食物塊上活動。這種性質的群通信是通過一種“選民”反應來實現的。在這種選擇性應答模式中,個體會決定在找到食物后是否釋放信息素。如果它們確實留下了蹤跡,它們也會根據環(huán)境調節(jié)信息素的數量。食物越合乎標準,則陽性反應的百分比越高,個體釋放信息素的強度也就越大。族群周圍的蹤跡信息素量越多,就會召集更多的個體離開巢穴。
隨后的研究表明,即使僅有少數螞蟻,也可以促成這種群通信方式的靈活性。熱帶火蟻(Solenopsis geminata)的工蟻個體可以根據族群對特定食物的需要以及食物源的質量來調整自身信息素的釋放量。沃爾特·漢加納(Walter Hangartner)誘導歸巢的熱帶火蟻將其蹤跡涂在覆蓋煙灰的玻璃板上,結果發(fā)現其蹤跡的連續(xù)性隨著族群饑餓時間的延長、食物源質量的提高以及食物和巢穴之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強。
此外,黛比·卡西爾(Debby Cassill)觀察到,在紅火蟻族群中,個體對招募信號的反應,還受到如觸覺及運動示意信號等輔助通信手段的調節(jié)。這些輔助通信手段的程度和食物的質量、巢穴的距離、螞蟻的饑餓程度相互關聯。至少在招募的初級階段,最有效的蹤跡是離開巢穴的工蟻所釋放的,而不是返回巢穴的偵察蟻所釋放的。釋放信息素的偵察蟻在發(fā)現新的食物源返回后,通過觸碰觸角、進行運動示意以及展示帶回來的食物樣品等行為來刺激同伴。然后,它就會帶領它們沿著剛剛釋放的信息素的蹤跡去尋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