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塹長一智,中國企業(yè)將以前通過國際跨國公司一次性敲定進口大豆到我國口岸的價格,改成分批次、分階段敲定到岸價格,認為如此便可以安枕無憂。但是上一次大豆危機的悲劇再次上演,同樣的開端,同樣的經(jīng)過,同樣的結局。
這兩次大豆危機自然有信息不完全、基金的操縱等原因,但與中國企業(yè)各自為戰(zhàn)、沒有形成合力也有莫大的關系。盡管中國對大豆整體的需求較大,但由于我國大豆的進口不實行關稅配額管理,進口沒有數(shù)量限制,完全屬于企業(yè)行為,多年來一直存在多頭對外、缺乏統(tǒng)一調控的問題。產能過剩和無序進口人為擴大了進口需求,加劇了惡性競爭,嚴重削弱了中國在進口中的談判地位,更為國際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機。
壟斷——只此一家,別無他選
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壁壘,進入壁壘主要有三個來源,資源壟斷、政府創(chuàng)造的壟斷和自然壟斷,即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yè)擁有;政府給予一個企業(yè)排他性的生產某種產品或者勞務的權力;或生產成本低,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資源壟斷。有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是南非的鉆石公司戴比爾斯。戴比爾斯控制了世界鉆石生產的80%左右,盡管不是100%,但也大到足以對世界鉆石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程度。
政府創(chuàng)造的壟斷。許多情況下,壟斷的產生是政府的發(fā)明。最常見的就是專利和版權法。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需求,那么企業(yè)在壟斷領域里就有相當大的定價權。例如微軟與Windows(視窗),想用就必須交錢。
自然壟斷。當一個企業(yè)能以低于兩個或更多企業(yè)的成本為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產品或勞務時,這個行業(yè)就是自然壟斷的。例如供水,為了給城里的居民供水,企業(yè)必須鋪設遍及全城的水管網(wǎng)。如果兩家企業(yè)在提供這種服務中競爭,那它們每家都要把全城水管網(wǎng)鋪一遍,此時就形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如果是一家企業(yè)為整個市場服務,供水總的平均成本就最低。
中國在鉀肥上深受壟斷之苦?!澳銈儗Φ闷鹬袊霓r民么?”鉀肥讓外國人當成黃金賣,中國人急了,對著外國人喊。外國人倒是挺有禮貌:“一邊玩去!鉀肥就是這個價了,你是買還是不買?”
而鐵礦石則更具戲劇性。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以及必和必拓三大鐵礦石巨頭占據(jù)了國際市場供應量的70%以上,擁有對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控制權,這三大寡頭一輪輪地掀起漲價風暴。在2008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先是淡水河谷要求漲價,談了半天,粉礦、塊礦漲價幅度分別定為65%和71%。按照鐵礦石談判的規(guī)則,鐵礦石公司在與第一家鋼廠達成價格協(xié)議時,均許諾不會給予之后的任何鋼企更低的價格;鋼企也會許諾不會給予之后的鐵礦石公司更高的價格,剩下的兩家就按著這價格談。但是澳大利亞的力拓堅決要打破圈內潛規(guī)則,要漲上加漲。中國認為自己進口的鐵礦石占全球近一半,有實力維持這條潛規(guī)則。于是一場持續(xù)四個月的拉鋸戰(zhàn)揭開序幕,直到2008年6月23日,雙方才終于達成共識:力拓的PB粉礦、楊迪粉礦、PB塊礦將在2007年基礎上分別漲價、、,并追溯至2008年4月1日。力拓公司在2009年5月26日發(fā)表聲明,與日本新日鐵公司就2009年鐵礦價格達成一致,與2008年相比,分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