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受害者說:“我喜歡展示我自己?!彼齾⒓恿恕陡念^換面》整容手術真人秀節(jié)目,現(xiàn)在飽受并發(fā)癥的折磨。
一個男受害者說:“藝術跟對話一樣,這件作品是一種很好的對話形式。”他的兒子參加了《憤怒的馴獸師》節(jié)目,但他兒子是自閉癥患者,在節(jié)目中表現(xiàn)極差,因此大家都強烈地譴責他不應該讓兒子去參加這個節(jié)目。
被變性人惡心得半死的那個小伙子說:“這就是特納獎的精神。人人都可以參與藝術?!?/p>
德國的一名電視臺記者問柯林斯:“你的這部片子真的算藝術嗎?”
柯林斯瞪著鏡頭說:“如果我這部片子不算藝術,那么我要問,你這算是新聞嗎?”
攝影師從攝像機后面露出頭來嚷道:“不帶這么反問的!”
柯林斯的作品的確不像藝術。記者都走了之后,我跟他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的解釋是:第一,他的作品主要是想批判一些東西,因此有時候會故意削弱美學上的表現(xiàn)力度;第二,他堅持認為,作品的真實樣子與別人預想的樣子反差越大,作品就越震撼。他說:“當你不敢相信你親眼看到的東西的時候,那是最美妙的時刻。我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時刻,我覺得藝術作品使人感到惶恐不安、心驚肉跳的這種本質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天后,即頒獎典禮之前的星期六的晚上,第四頻道播出了泰特制作的半個小時的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特納獎的挑戰(zhàn)》。節(jié)目中,四名辯論者,包括兩個學生、一個會計師和一個藝術教師,向公眾介紹他們對四名候選人作品的理解。他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這四個參與辯論的人是從幾百名“試鏡者”中海選出來的,他們參觀泰特美術館特納獎提名藝術家預展的時候,在“特納獎錄像廳”內說出了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主辦方把他們的評價錄下來,從中挑選出參加電視辯論賽的選手。(泰特認為自己涉獵十分廣泛。他們有全套的錄像設備,還配備了專門的編輯、制作團隊,他們的攝影師整天拿著攝像機在外面到處拍。)節(jié)目中,一個辯論選手說,在他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他明白了藝術不應該只愉悅人們的眼睛,而是應該啟迪人們的心智。最后,米里亞姆·勞埃德埃文斯(Miriam Lloyd-Evans)獲得了這場電視辯論賽的冠軍。這個女孩21歲,是藝術史專業(yè)的學生,能說會道,妙語連珠。她獲得勝利的關鍵是當場給柯林斯的真人秀節(jié)目受害者熱線打電話,問柯林斯是否想聽聽她參加《特納獎的挑戰(zhàn)》電視真人秀節(jié)目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