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0年看到全國總工會做的一個調查。這項調查顯示,中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連降22年,且降幅近20%。該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
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xù)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持續(xù)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精確估算中國總工資占GDP的比例不太容易,因為要計算所有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不僅包括穩(wěn)定就業(yè)者,還要包括兼職者和農民工;不僅要計算貨幣收入,還要計算實物收入和福利收入。所以,結論就有很多種版本。36。7%是比較高的估計,也有人估計為20%左右。不管怎樣,各種不同估計描繪的是同一個趨勢,那就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連續(xù)大幅度下降。這些數(shù)據(jù)講的還是總工資。如果你再深入分析一層,更為驚人。有的人動輒抱回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許多人卻只能端一小碗米回家。但收入上的不平等,都被工資總額這塊布給掩蓋了。所以,中下層薪酬占GDP的比重,其下降幅度更大。郎咸平的一組數(shù)據(jù)則更有意思。他說曾經和聽課的學生做過一個有趣的游戲。他提供了一些關于勞動報酬占GDP比重的背景數(shù)據(jù):歐美最高,平均為55%左右,南美國家平均38%左右,東南亞國家平均28%左右,中東地區(qū)平均在25%左右,非洲國家平均在20%以下。他說,如果你認為中國目前的百分比和非洲差不多的請舉手,大部分人都舉手了,結果他說,“舉手的人都是非常樂觀的人。我告訴你們,我們國家的薪資占GDP的比重只有8%”。郎咸平先生的8%,是我見過最低的估計了,大約偏低了一點。不過他給出了一個橫向比較的參照系。中國工資占GDP的比例,在國際上是偏低的。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2007年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叫《中國勞動者的宣言》。它同樣指出,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都出現(xiàn)了勞動收入在GDP中份額下降的情況,但還沒有哪個國家下降的情況有中國這么嚴重。
工資總額在GDP中的占比,在經濟學上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占份額越大,社會分配越公平。歐盟27個國家2007年的分配率為57。1%。?美國2006年分配率為51。6%?,2007年大致相當。而中國2005年只有36。7%。
總之,中國的工資總額在GDP中的占比長期、持續(xù)地下降,而且比發(fā)達國家低許多。
李龍曾撰文指出:平均工資有“劫貧濟富”之嫌,會誤導政策。?李北陵曾撰文指出:數(shù)字富貴,掩蓋了分配不公和貧富分化。?如果將工資總額占GDP比重持續(xù)下降的曲線和基尼系數(shù)持續(xù)上升的曲線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勾畫出中下層的嚴重困境--他們相對貧困的速度,比工資總額占GDP比重的下降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