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0至1930年間,電影工作者的工作機會計有:
1. 最常見的,導演和電影公司簽約。
2. 第一種的變通,導演和電影公司的“藝術創(chuàng)作”部簽約。這是歷史產(chǎn)物—一戰(zhàn)后,德國和法國的電影工業(yè)細分出“高級”部門。例如德國的Ufa公司和法國的Pathe或者高蒙公司都有這樣的部門,和不同的電影工作者合作。
3. 導演自組公司,自負盈虧。
4. 導演游離于工業(yè)之外,附屬于特定的藝術或政治團體。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紀錄片《德堡的秘密》和德國激進左派電影《庫勒·旺貝》即屬這一種。 德萊葉的一生游走于上述四種選擇,一次次尋找最適合他創(chuàng)作的合作方式。他非大富大貴之人,獨立籌資拍攝的影片只有《吸血鬼》一部。他拒絕何商業(yè)妥協(xié),也不愿意混跡前衛(wèi)藝術家的圈子,更抵觸附庸政治。早年初入行時,他選擇與電影公司簽約,然而他的性格使這種選擇無法長久。默片時代后期,德萊葉顛沛于德法兩國,尋找他的機會和運氣,他選擇了第二種工作方式,獨立于電影公司,僅和“藝術創(chuàng)作”部簽約。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一個堅持不與商業(yè)同流的導演,職業(yè)生涯的起點卻是當年全球第二大影業(yè)公司—奧雷·奧爾森的北歐電影公司。丹麥雖是小國,但鼎盛時期的北歐電影公司創(chuàng)造了客觀的電影市場。公司自營劇場,產(chǎn)銷流暢,默片制作成本低廉且迅速,奧爾森又深諳大眾心理,開發(fā)諸如情感八點檔之類的題材,上述要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北歐電影公司一時壟斷丹麥國內的電影市場,兼并了眾多競爭對手,或大肆挖腳對家的創(chuàng)作人手。1913年前后,北歐公司雇有員工1400名。1911年,丹麥出產(chǎn)的99部電影里77部來自北歐公司,1912年,160部國產(chǎn)電影中北歐出品占了103部。[1]公司更大的收益來自海外市場,奧爾森出品的電影在德國、法國、英國甚至美國廣受追捧。壟斷國內資源,海外瘋狂擴展,北歐公司在其鼎盛的1913年,收益高達120萬丹麥克朗。[2]
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大眾心理的把握。電影既已成為娛樂生意,怎樣講好故事哄妥觀眾就很要緊。1910年,fotorama公司成功發(fā)行片長40分鐘的劇情片《白奴血淚》,揭開丹麥電影黃金時期的序幕,北歐公司也隨即投入長片制作與發(fā)行。其后北歐公司開發(fā)了各種流行的電影流派,觸角遍布涉案劇、黑色幽默劇、浪漫情感劇以及史詩片。其中,北歐公司獨樹一幟的是取材上流社會的“貴族電影”和講述藝術家與流浪藝人的“波希米亞電影”。若要概述北歐公司的創(chuàng)作風格,可引用它那廣為流傳的“告編劇書”里的一條:“故事需發(fā)生在當下,與上層社會有關。底層與農(nóng)民的題材不予接受?!盵3]
丹麥電影創(chuàng)作同樣依靠文學改編。北歐公司把仲馬父子、狄更斯、莎士比亞的大量作品以及更多馳名歐洲的作品搬上銀幕,意圖借助文學深入人心的力量輕易打開海外市場?!白x者即市場,即便堅信電影改編破壞原作的人,也會好奇之下進影院一窺?!盵4] 名著底本更能吸引中產(chǎn)以及上流階層走進電影院,同時也成了對抗審查制度的好辦法。甚至,為了彰顯自家的文化底色,在很多名著改編的電影中,北歐公司聘請了當時最家喻戶曉的話劇明星出演。[5]
新興的劇情片和蓬勃發(fā)展的電影業(yè)需要劇本支撐,這給了德萊葉入行的機會。彼時他供職報社,專寫航天發(fā)展的新聞和法院報道,偶爾寫點俏皮的專欄。1912年到1913年間,他給一家小公司寫了三個劇本,隨后在1913年,他成了北歐公司的兼職寫手。關于他后來對電影批量生產(chǎn)方式的反感,就要從北歐公司的分工制度說起。
--------------------------------------------
[1] 見Marguerite Engberg編輯的Det Danske Stumfilm:1903-1930 ,第13~20頁。
[2] Ebbe Neergaard: Story of Danish Film ,第38頁。
[3] Erik Norgard: Levende billeder I Danmark ,第99頁。
[4] Urban Gad: Filmen:Dens Midler og Maal ,第5頁。
[5] Norgard: Levende billeder I Danmark ,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