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特寫的一大長處是放大敘事中敏銳、微妙的差異。這一點最顯著的例子是《撒旦日記》北歐篇女主角之死,讓·西蒙羅分析道:“當(dāng)死亡的一刻降臨在女主角的臉上,我們前所未有地看清本片和《圣女貞德受難記》的不同,相比之下,后者的主題并非關(guān)于犧牲和受難,而是人的冷酷。”[1] 此外,在表現(xiàn)《撒旦日記》女主角臨死的場面時,起初畫面中還有背景的毯子(圖57),之后只有女人的臉和手浮現(xiàn)(圖58),直到她徘徊于生死之間時,畫面中僅剩她痛苦的臉,這是死亡在現(xiàn)實世界一步步降臨的過程。對比《圣女貞德受難記》,巴拉茲認為后者讓我們“身陷只由面部表情組成的靈魂之境”。[2]
[1] Semolue: Dreyer ,第23頁。
[2] Balazs: Theory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