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布匿戰(zhàn)爭以后(2)

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zhàn)記 作者:(日)鹽野七生


羅馬元老院有一中制度,叫“第一人”。占據(jù)這一位置的人不是議長,而是元老院三百議員中,有權最先或最后發(fā)言。也就是說,在掌握羅馬國政的元老院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這個“第一人”。直到公元前203年去世,費邊一直占據(jù)“第一人”的位置。年齡七十歲上下,又是針對漢尼拔的戰(zhàn)爭,提出持久戰(zhàn)法的首創(chuàng)者。所以,費邊占據(jù)“第一人”的位置順理成章。但是,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結束后,被選為“第一人”的是三十四歲的西庇阿。元老院在授予這位救國英雄阿非利加努斯的尊稱的同時,還把他選作了元老院的“第一人”。當然,如此年輕的“第一人”是個特例。在此后的近十五年里,羅馬元老院的對外政策幾乎都是在這位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主導下展開的。

雖然受到戰(zhàn)場上勝利的鼓舞,但是羅馬的對外政策并沒有一下變成為霸權主義。西庇阿知道,在他回羅馬時,等候在沿途的人們向他投擲鮮花,不只是慶祝羅馬的勝利,同時,也是慶祝和平回歸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希臘城邦的代表們提出軍事幫助的要求,讓元老院非常為難。

以西庇阿為首的元老院決定先通過對話解決這個問題。

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的十六年間,埃及保持了善意的中立。為了向托勒密王朝表示感謝,元老院派遣由四個執(zhí)政官級的議員組成的使節(jié)團正前往埃及。元老院當即命令其中一人,轉而前往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希望通過與菲利普斯國王直接對話,阻止馬其頓采取軍事行動。但是,對話沒有成功。馬其頓軍隊開始南下,很快逼近雅典。事已至此,羅馬必須立刻做出決斷。

除了馬其頓,在羅馬苦戰(zhàn)漢尼拔的時候,希臘各城邦都是堅定的同盟者。公元前216年坎尼會戰(zhàn)后,馬其頓國王菲利普斯曾經向勝利者漢尼拔提出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愿望。在他們締結同盟后,希臘各城邦國家相應羅馬的號召,參與了在第一線封鎖馬其頓軍隊的戰(zhàn)斗。同盟國有難,前去支援,這是羅馬不可更改的法則。而且,此時受敵威脅、陷入困境的是希臘各國,它們是羅馬在困難時期給過幫助的國家。羅馬肩負著雙重的幫助職責。

同時,元老院也認為有必要對馬其頓一點教訓。曾經,馬其頓與漢尼拔結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好在最后沒有實現(xiàn),但是,如果實現(xiàn)了,羅馬會是怎樣的呢?而且,馬其頓國王菲利普斯后來盡管與羅馬締結了和約,但是,扎馬會戰(zhàn)時,應迦太基的請求,派去了雇傭軍。只是,羅馬既然可以承認迦太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自然不會想過要消滅馬其頓。所以,元老院全體議員達成的一致意見是有必要對馬其頓一點教訓。

但是,市民大會反對元老院的這一決定。理由是本國安全并未受到威脅。雖說是為了支援同盟國,他們還是持反對態(tài)度,投贊成票的百人組一個都沒有。可以看出,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剛剛結束的這個時期,羅馬人從心底里希望和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