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要講真話,我們現(xiàn)在發(fā)了一個通令,要各地打仗繳槍,繳一支講一支,不報虛數(shù)。我們曾經(jīng)有個時期分對內(nèi)對外,內(nèi)報一支是一支,外報一支是兩支。現(xiàn)在我們專門發(fā)了這個通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一支為一支,兩支為兩支,是知也。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黨的作風(fēng)就可以更切實了。
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很大的黨,一個經(jīng)過二十五年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的黨,一個準(zhǔn)備勝利的黨。我們要在全國勝利,我們有這個志向。全黨要團結(jié)起來,為全國人民的解放而奮斗。
2、請讀一讀《朱镕基不修傳》
朱镕基不修傳
梁衡
《朱镕基真話實錄》出版了,里面一則資料很有趣。有人要為他寫傳,他就給人家寫信說:“我必須明確表態(tài),千萬不要這么做。國事艱難,輿論紛雜,飛短流長,誠惶誠恐。如再授人以柄,樹碑立傳,罪不可逭。千祈停止撰寫一切涉及我的回憶或評論材料,并代我廣告親友,不勝感激之至?!?/p>
借權(quán)出書立傳在各級官員中已成趨勢。方式有兩種,一是自己寫回憶錄、日記,親自立傳;二是動用權(quán)力、財力,組織他人為自己立傳,或二者并舉。于是書市就多了一些垃圾,歷史就多了一些包袱,同時也多了一點幽默,留下了一些笑話。
凡有資格立傳者,必是干過一點大事,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人。傳者,傳也,能傳給后人一點東西才有價值。既然是為后人而立那就讓后人去做,從來都是政聲人去后。你看,凡史上有價值的傳記都是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由后來人從容道來。但急于立傳者不這么看。理由是“乘我在世好核實材料”。說是核實卻常是隱惡揚善,添枝加葉,自為粉飾。還有一個潛臺詞是,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乘著在世,何不享受一下吹捧的泡沫。說到底是私心加虛榮。過去帝王和貴人常在生前大修陵墓,為的是死后再延享生前的榮華尊貴。生前立傳有如活人修墓,也是此意。但這實在靠不住。陶淵明詩:“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碧諟Y明比今人還懂得唯物辯證法。連親人也只有短時余悲,外人能念你幾時?如果你沒有干成一點大事,有何理由讓人記?。咳绻愀闪舜笫?,歷史又怎能忘記?再說既為官就是以身許國,還要這點虛名干什么?你看第一代領(lǐng)導(dǎo)人,毛、劉、周、朱等,沒有一個人生前修傳,周恩來連骨灰都不留。方志敏為敵所俘,敵兵搜遍全身并無分文。他一定沒有想到此生要為自己留下一本傳記。開國將帥,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累累彈痕,也沒有想到要留本傳記。再往上推,文天祥被俘九死一生,在獄中寫了一首《正氣歌》,他沒有想到去寫自傳;司馬遷是中國傳記文學(xué)的鼻祖,寫了許多至今還熠熠生光的人物列傳,卻沒有為自己寫一個小傳。傳者,寫人不寫己,傳世不娛時。
朱镕基不讓人為自己修傳的理由有二:一是“國事艱難”,顧不上干這種事。一個高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有心憂天下,無心抹脂粉。二是干這種傻事必將“授人以柄”,傳為笑話。他說,我脾氣不好,就以“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朱的嚴厲是出了名的。性格直率,容易沖動,在任上罵人無數(shù)。朱說“你沒有貪欲,你就剛強,什么也不怕”。其實,不貪讓人剛強,更讓人冷靜。朱镕基在修傳這件事情上就不肯上當(dāng)。他說:“千祈停止撰寫一切涉及我的回憶或評論材料,并代我廣告親友,不勝感激之至?!蹦憧矗智笕思?,又感激人家不要給他寫傳。真是每臨大事有靜氣,只緣心中無私欲。其實老百姓對公務(wù)人員的要求就是少點私心,多點真話,這是底線,最低要求。但不少官員硬是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反而私隨權(quán)增,利令智昏,授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