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施瑯平臺(6)

過臺灣 作者:林那北


再英明的帝王,也難免有昏庸糊涂的時候。甚至那時候,康熙可能都未必真把那些折子細看細琢過,就“皆不準行”了。至于臺灣的事,康熙一甩手,交予議政王大臣會議進行商討。商討的結果是:“等鄭克塽登岸后,讓侍郎蘇拜與福建總督、巡撫、提督等共同商議后再定。”

提督就是施瑯。那時施瑯還在臺灣。

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施瑯率師離臺,二十七日抵達廈門。大隊人馬春風得意地登岸時,姚啟圣卻已經因疽發(fā)作而生命垂危了。

疽這東西,中醫(yī)稱為毒瘡,多因氣血被毒邪所滯而發(fā)于肌肉筋骨間的瘡腫。在抗生素發(fā)明與廣泛使用前,疽的死亡率太高了,命斷其上的名人就不計其數:項羽的謀士范增、曹操的從子曹休、清太祖努爾哈赤等等,也都是因疽發(fā)而死。姚啟圣患上這個病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幾年前他初任福建總督時,就已經得病。他太要強了,剛入閩時還“發(fā)濃黑,兩眼如炬”,任總督僅3年時間,卻“鬢發(fā)皓白”。其實他早該回家歇下,他不歇,居然還指望與施瑯一起征臺,為這事還費心力爭得面紅耳赤傷了和氣。

據說澎湖大捷后,他也不是束手無策,而是派飛騎日夜兼程奔往北京報喜。不料緊趕慢趕,還是比施瑯的信使遲了兩日抵京。沒他戲了,展閱來自前線的捷報,龍顏早為施瑯大悅過了,慷慨把一個“靖海侯”晉封過去,而且還“世襲罔替”,讓施瑯擁有空前的極榮盛寵。而他姚圣啟,卻一無所獲,獲得的僅是廟堂江湖上明里暗里的種種議論。

十一月三十日,即施瑯回到大陸的第三天,姚啟圣在福州總督府里逝去,終年59歲。大學士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說到姚啟圣時,使用了這樣的描述:“不數月,遂氣忿疽發(fā)背而死?!?/p>

22天后,施瑯向康熙上呈了一個折子——《恭陳臺灣棄留疏》。其觀點其實與姚啟圣的《為輿圖既廣請立洪遠規(guī)模事》是相似的,只是施瑯很有耐性,為了能將棄臺的弊端與留臺的益處說到康熙的心坎上,共用了1800多個字,甚至就日后如何管理臺灣也有詳盡建議。

施瑯的建議沒有被康熙斥為“虛妄”,也沒有“皆不準”。

施瑯去過臺灣,以羸老之軀為臺灣征戰(zhàn)過,滿朝文武大臣沒有哪一位能夠比他更了解這個島嶼。1684年四月十四日,在是棄是留爭吵了8個月后,康熙皇帝終于下了決心,他接受施瑯的觀點,發(fā)布諭旨,將臺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之中,設立一府三縣,即臺灣府與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管轄。閩臺合治,這個建議也是施瑯在《恭陳臺灣棄留疏》這個折子中最初提出來的。

“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這是后人題在福建泉州晉江施瑯紀念館里的一副對聯(lián)。300多年過后,兩人間的恩恩怨怨其實已被大多數人所遺忘,能夠記住的,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里,為了將東南海面上的這座島嶼收歸中華,這兩個才情相當、膽略類似的男人,都曾經赴湯蹈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