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懸念——假如不被革職……(2)

晚清背影民國臉: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諸榮會


那是鴉片剛剛流入之時,清廷最容易想到的禁煙途徑自然是教育和責令自己的“子民”禁吸,可誰知大清國民似乎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國的國民都好這一口,所以吸食鴉片在全社會事實上一直是處于屢教不改、屢禁不止的狀態(tài),以至今日幾近不可收拾,怎么辦?人們便想到了從源頭上掐斷它,以釜底抽薪求一勞永逸。因此說,“虎門銷煙”不但不錯,而且是太應該了!也因此,雖然它引起了鴉片戰(zhàn)爭,但并不妨礙人們將一頂民族英雄的桂冠送給林則徐;若說有什么不應該,那只是我們不應該在“虎門銷煙”后隨即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

如果不戰(zhàn)敗,就不會有那《南京條約》了;

如果沒有這《南京條約》,就不會有后來的《穿鼻草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如果沒有這些條約,中華民族就不會陷入萬劫不復,中國近代史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那么,我們又為什么會戰(zhàn)敗呢?

這個問題在我們已經(jīng)為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而付出了慘痛代價、并最終找到了比較合適的道路的今天,在理性上似乎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但是在感性方面我們有時候的表現(xiàn)恰恰證明了我們至今也沒有真正明白——我們總自覺和不自覺地對林則徐寄予了太多的同情、太多的贊美和太多的希望,似乎我們戰(zhàn)敗的原因僅僅就是因為清廷對林則徐不公。我們經(jīng)??梢月牭胶涂吹?,在今天的學校里,歷史老師在為學生講到“虎門銷煙”一章時總是那么的熱血沸騰,而講到林則徐被罷官充軍時總是那么的遺憾萬分,似乎我們在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原因——

只是戰(zhàn)爭前沒有聽林則徐的話早做好準備;

只是戰(zhàn)爭中撤了林則徐的職,沒有讓他領著軍民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

只是清政府是個軟蛋!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全是這樣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