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清法戰(zhàn)爭落幕,海戰(zhàn)的失敗加速了清國的海防建設。同年清國增設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確定優(yōu)先發(fā)展北洋水師的國家戰(zhàn)略。北洋水師號稱是一支新型的近代化海軍部隊,艦船投資與物資消耗量驚人,艦隊運行及保養(yǎng)需要注入大量專業(yè)技術人才及附屬工廠才能維持。李鴻章主持北洋艦隊的原則是:“凡籌餉、練將、修船、制器、鑄造軍火、置設天線,以及儲備械具煤斤,無一而非急務……是以地方設清訟、發(fā)審、保甲、水利、籌款、車船、厘金、征信等局。海防則有設練餉、支應、軍械、機器、制造、電報、船塢、工程等局,并分設營務,建立水師、武備學堂及醫(yī)院、煤廠,均專職專責以免貽誤?!崩铠櫿碌慕娛潞笄谒枷?,有力地支持了當時稱雄亞洲的北洋艦隊。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正式頒布,進一步明確了水師各部門的職責。船械局專管維修艦船的船塢和兵船一切器具的添置購買;天津海防支應局專管海軍的軍俸餉;天津軍械局專管水陸各軍軍火的收發(fā);威海衛(wèi)水師養(yǎng)病院專管海軍將兵戰(zhàn)傷救治。清日戰(zhàn)爭開戰(zhàn)前的近十年中,北洋水師實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后勤保障體系。
運輸機能
十九世紀末,當全世界文明國都在廣泛運用蒸汽機帶來的福利時,東方大國卻堂堂登場了在鐵軌上奔馳的“鐵路馬車”,用馬匹做動力取代蒸汽機車牽引的鬧劇。愚昧觀念嚴重制約了清國鐵路的發(fā)展。1881年11月,全長9.7公里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運行;1887年,唐胥鐵路延長35公里至蘆臺;1888年,唐胥鐵路延長130公里,展筑至天津,更名“津唐鐵路”;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的津榆鐵路通車,全長127公里。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清國本土僅修建鐵路300多公里。清日戰(zhàn)爭中,天津以及山海關一線的清軍調動,曾經利用了這段鐵路作為運兵工具。而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隊,只能依靠畜力牽引、人力步行方式行軍。
大清王朝的康熙年間(1662—1722)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疆域,用于交通的工具、設施、動力、管理技術,比前朝在量上有所增加,質上沒有大的躍進。作為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清朝對全國道路布局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道路網。清國的道路有“官馬大路”、“大路”、“小路”之分。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由北京向各方向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大路從省城通往地方主要城市;小路則連接各地主要城市與邊遠市鎮(zhèn)。“官馬大路”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分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線,共長4,000余華里,總驛站設在京城東華門外的皇華驛。其中的干線通往清朝的發(fā)祥地滿洲,是清日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道路系統(tǒng)。此路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一支延伸到雅克薩、廟屯與俄國接壤;另一支通往朝鮮半島。隸屬官馬北路網的還有呼倫、恰克圖干線,這一道路在開發(fā)清代北疆、打擊蒙古叛亂等方面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漫長的官馬大路,其實是靠馬蹄、車輪和人類足跡,經過千百年碾壓出來的自然軌跡。這些軌跡通往四面八方,連接有人煙和部落的地方,形成所謂的道路網絡。大多數(shù)官馬大路是沙石路或泥土路,沒有人工筑路的痕跡,沒有路基填筑和排水構造,晴朗干燥日尚可以支承騾馬載荷通過,雨水日在輜重車輛重壓下,道路極易變形,泥濘中車馬行進艱難。1894年清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東北大部分地區(qū)已經經歷了連年澇災,路狀極差,完全不能滿足清軍輜重運輸?shù)男枰?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豐升阿的奉天盛字練軍,從陸路出發(fā)趕赴朝鮮,增援牙山葉志超軍。豐升阿部沿官馬北路晝夜兼程,歷盡艱辛,8月9日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平壤,此時牙山、成歡的清軍已經敗戰(zhàn)多日。
侵入滿洲的日軍面對清國泥濘的道路也經常陷入困境,幸運的是戰(zhàn)爭中日軍的輜重運輸采用的是馱馬搬運方式,可解體組裝的山炮發(fā)揮了能適應惡劣天氣和地貌作戰(zhàn)的特點。而清軍拖拽式炮械經常舉步艱難,大炮一旦進入陣地就失去了進退機動性,在敵軍進攻的狀況下,炮兵只能丟棄炮械等輜重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