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以及2010年的總統(tǒng)競選期間,我們的政治爭論一直都沒有回答過這些問題。相反,從里根在1980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開始,我們的領導人就一直告訴我們美國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政府,在于沉重的稅負,在于官僚機構過于龐大,在于政府調控的代價太高、干預范圍太大。而且,他們告訴我們,如果政府管理少一些,那么自由的人們就能自然而然地解決所有問題。
政府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關于這方面,美國不乏激烈的爭論。想當年,英國殖民當局大肆壓榨北美人民,毫無責任可言,以致民怨沸騰。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斗爭中,這個國家應運而生。自那時起,人們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思維:希望政府管理不必太多,但要足夠多。如何區(qū)分“足夠多”與“太多”,一直是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傳統(tǒng)分界線。而1980年的爭論卻出現了改變。當時,里根總統(tǒng)在其首任就職演說中指出:“問題就在于政府?!比缛艄嫒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如何弱化政府的作用呢?”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正確的,也許無法得到正確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一開始提的問題都是錯誤的,那就永遠無法得到正確答案。
我認為,如果我們要為所有美國人保留“美國夢”,如果我們要繼續(xù)擔當促進世界自由與繁榮、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中堅力量,那么唯一的途徑就是有一個強大而高效的私營部門與一個強大而高效的政府。只有依靠雙方通力合作,我們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才能增加就業(yè),提高收入,促進出口,并實現更大程度的能源獨立??v觀世界各國,最為成功的國家無不是二者兼具。較之于美國,這些國家失業(yè)率較低,收入差距較小,而且在過去10年的高校畢業(yè)率較高。雖然私營部門與政府部門難免有時意見相左,但雙方能夠為了共同愿景而戮力同心。在其他國家,保守派和自由派也曾經就稅法、能源政策、銀行調控政策以及政府究竟調控到什么程度才算健康、適度的調控等問題進行過爭論,但他們之間的爭論沒有那么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且注重事實證據和過往經驗。他們更關注的是怎樣做才有效。
這正是美國所需要的。唯有如此,未來才有可能恢復元氣。在現代世界中,很少有人有時間和機會去分析影響我們生活的強大力量,新聞、資訊和娛樂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也許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也許能夠為晚間新聞、脫口秀節(jié)目以及專欄作家提供些素材,但這些沖突無益于我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長期以來,反對政府管理的情結非常成功地體現了民主政治的特色,但是由此引發(fā)的政策失誤卻導致經濟委靡不振,貧富分化加劇,工作崗位奇缺,收入增長停滯;導致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制造產業(yè)和清潔能源產業(y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難以承受的債務負擔,當那些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紛紛退休時,這個負擔可能將我們的經濟徹底壓垮。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其他一些國家以及美國的一些州、一些城市卻積極致力于推動公共部門、私營部門以及非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遇,信心十足、昂首闊步地邁向未來。
我并不是說民主黨總是正確的,也不是說共和黨總是錯誤的,而是說如果將所有問題歸咎到政府身上,進而陷入反對政府、反對稅法、反對調控的死胡同,那么我們就會自縛手腳,就無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必要的變革。如果我們囿于反對政府的那套理論,難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無法看到其意識形態(tài)之爭外面的諸多機遇,從而妨礙我們促進有關方面深化合作,無法讓更多人、更多地方享受經濟機遇,無法提高我們帶領世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未來的能力。
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重新發(fā)動創(chuàng)造就業(yè)的引擎,并應對長期債務問題,我們必須擺脫反政府思想的“迷魂陣”,并重視政府在實現美國新生的過程中應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