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一結束,袁世凱就上書一代帝師、軍機大臣李鴻藻。在書中,他自稱小門生,給這個老長輩談了諸多意思:
第一,日本未來還是咱的禍源,所以咱們得臥薪嘗膽。“否則,三數年后,大局之危必有大甚于今日者?!?/p>
第二,“此次兵務,兵不患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于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jié)制之師”。前敵各軍不下十萬人,但是敢與日寇角者,除了宋慶、聶士成等帶領的少數士兵,其他不是“望風而逃,即聞風先潰”。
第三,為今之計,宜力懲前非。裁冗兵,節(jié)糜費,退庸將,肅軍政。挑名將名帥數人,給其足夠的事權與薪水。延募西人,分配各營,進行軍制改革。使將帥自身熟悉各種器械用法,及戰(zhàn)陣指揮等。廣設學堂,精選學徒,延西人著名兵家前來授課。數年后,從學生中選優(yōu)秀者前往外國游歷學習,歸來給予兵權。軍政可望起色。
第四,和局已定。嗣后餉源尤漸支絀。新募諸軍自須依次淘汰。內地說不定會有“伏莽之起”,所以各省防練諸軍尤須先行調回以資彈壓。南方諸軍,尤宜就近??诖d以歸,免致沿途地方遭其騷擾?,F在奉天農商荒歉,兵民雜處,宜生是非?!叭缒茉缜惨蝗眨礊閿等f生靈之福?!?/p>
第五,此次賠款甚巨,我們還得開源節(jié)流,而養(yǎng)兵之費,向來繁巨。須派明練公正、真實知兵大員,負責整頓減汰。“務期養(yǎng)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狈钪币粠?,計有精兵六七萬人,分歸二三名將駐扎防衛(wèi),計可自守。
第六,去秋來,本生母(親娘)右肢受風,加上小門生奔走軍務,她時切系念,病每因之增加。前因軍務繁緊,“未敢以私干請”,現和局已定,擬請北洋賞假歸省,以遂烏私。
事實上,早在戰(zhàn)爭期間,袁世凱不斷地給李鴻藻寫信報告戰(zhàn)事,李鴻藻已經看好他了。
可是我們一些學者,喜歡把袁世凱的這種行為稱作“鉆營巴結”。稍微不存偏見的人,讀一下袁世凱這些信札,就會得出與此截然相反的結論。于公于私,袁世凱都是一腔熱忱,愛國憂民,甚至惦念老母的孝子心思,在字里行間都畢露無遺。況且,像李鴻藻這樣的清流派領袖,一代帝師兼文章大家,都讀不出小袁的孬種來,倒是我們現在的學者,比清流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