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的思考能夠從非主觀的角度冷靜判斷事物, 也就是將感情之類的因素全數(shù)摒除, 并對事物做出觀察及判斷。第三者的思考如果能發(fā)揮作用, 也就不太會誤判人、事、物的本質(zhì)。
我一直認為,憑著第一印象就一定能掌握人的本質(zhì)。
舉個經(jīng)常遇到的情形為例。
假設(shè)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當時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這個人好像很輕浮、愛耍嘴皮子、感覺似乎不能信賴……”但是,認識一段時間后,自己的觀感產(chǎn)生改變,于是修正了第一印象,對他重新做出評價:“ 不對,他好像不是那種人。沒想到他的想法務(wù)實,而且做起事來有板有眼,或許個性也不是那么隨便吧!”大部分人以為如此就能看清這個人的真面目。
但是,認識的時間再久一點,只要看看這個人被逼到絕境時的表現(xiàn),肯定馬上會讓人再回想起第一印象。大部分情況是,最后往往還是認為:“什么嘛!到了緊要關(guān)頭,果然還是靠不住。”
我將此論點稱為“ 三明治理論”。所謂的三明治,得要將面包和餡料一起吃掉,方能品嘗出整體的美味。觀察他人的時候,也可以想象是在吃三明治。剛開始只吃面包的部分,覺得不怎么好吃;接著再吃中間的餡料時,即使覺得比較美味,仍未掌握三明治的本質(zhì)。夾在中間的奶酪、雞肉、火腿或蔬菜,原本都可以單獨食用,但是如果沒有兩側(cè)的面包夾住,就不能算是三明治。僅由面包或餡料來評斷三明治的味道,不能算是概觀三明治整體后所得出的見解。
因此,單吃面包,或單吃餡料,即只看到一部分,就主觀做出各種判斷,根本談不上是冷靜地觀察過這個人。
不光是人,套用在事物或現(xiàn)象時,也會出現(xiàn)同樣的情況。舉例來說,假設(shè)有一部電視劇的配樂工作找上門,在大略讀過劇本的瞬間,第一印象認為:“完全不懂這個劇本想表達什么,主題太模糊了?!钡?,聽過導演講解,回頭重新仔細閱讀后,覺得內(nèi)容似乎還蠻嚴謹??催^了影像,經(jīng)過數(shù)次的討論,也勉強說服自己全身心地創(chuàng)作配樂。
一開始給人這種印象的電視劇播出后,整體的焦點果然還是模糊不清。最初感受到的印象一點也沒有錯。
盡管如此,也不能因為第一印象如此,就拒接這份工作。即使剛開始有些別扭,還是得和別人來往,將全副心力放到工作上。重點是要找出這部電視劇的優(yōu)點。任何東西都有優(yōu)缺點,人生會有走運的時刻,也有失意的一天。做出決定,讓自己不會感到后悔,這才是要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