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聽,啊?這還好治?那么多的醫(yī)生都在這兒丟了人了,您還說好治?
老中醫(yī)接著說:“這就是一個小青龍湯證,沒什么難治的啊。”于是,就提筆開了《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上了杏仁三錢。
結果如何呢?服完一服藥以后,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后老中醫(yī)又開了《傷寒論》里面的苓桂術甘湯加味,兩服藥,這個病就好了。
張錫純一看,我的媽呀,這才叫治病啊,這個《傷寒論》敢情這么有用?。?/p>
張錫純說,“愚從此知小青龍湯之神妙?!?/p>
這怪誰啊?只能怪自己看書功夫沒有到家啊,得,老老實實從頭看吧。從此,張錫純廣泛地收集《傷寒論》的注解書,仔細地攻讀。
我們看張錫純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學問功底是從《傷寒論》來的,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這部著作中,對很多經方進行了注釋,可見其學問根底之深。他對經方的應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張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體的藥味上,他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修改。這是活用的方法。
其實,我們的中醫(yī)大家們,他們的學問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是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曾經苦讀《傷寒論》。要不怎么說《傷寒論》是中醫(yī)臨床的基礎呢。
但是,張錫純學問的另外一個來歷,大家都沒有注意過,為什么他能活用《傷寒論》的方子呢?為什么他敢改張仲景方子的組成呢?
這要從他嘗藥的習慣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