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作為審美范疇的“寂”(一)02

日本風雅 作者:(日)大西克禮


首先,我們來看“寂”的第一語義,即“寂寥”。與這個意味相近的有“孤寂”“孤高”“閑寂”“空寂”“寂靜”“空虛”等意思,再稍加引申,就有了單純、淡泊、清靜、樸素、清貧等意思。這些意思多少都有著相互的關聯(lián),因此可以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考察。作為一個審美范疇,“寂”當中包含著的這些具有微妙差異的含義,大體上又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在客觀的或感覺性的語義中,帶有某種程度的積極意味,另一種情況則帶有一種消極性。這種審美因素并不是由這個詞自身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在俳諧或茶道的修煉中形成的,是由主觀的態(tài)度、傾向或者某種“心理構造”所體現(xiàn)的。以上兩種情況,是“寂”這一概念的基本義向審美意味加以引申和發(fā)展的結果。這種觀察視角,對于我們考察“寂”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種語義的形成,都同樣適用。

在以上我們所列舉的、以“寂寥”的意味為中心的種種相關意味中,“孤寂”、“孤高”、“孤獨”這樣的意味,都與古來天才詩人及藝術家們的精神世界有著相生相伴的密切關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浪漫的詩人都喜歡吟詩作賦,同時又追求一種隱逸的生活取向。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傾向本身直接看做是一種審美意識。西行曾說過,沒有“寂”就沒有趣味可言。學習西行的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記》當中也寫道:“沒有比離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彼€寫了一首俳諧:“布谷鳥啊,你的啼叫,令我倍加寂寥?!边@種心情和表達,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寂寞無聊這樣的消極性,相反,卻朝著一種特殊的審美意識加以積極地提升,并樂在其中。西行或者芭蕉那樣的心情,以及他們所表達的“寂寞”或“寂寥”本身的意味,從一般的審美觀點來看,似乎都帶有某些消極性的東西。芭蕉本人是否是天才的、孤獨的詩人,他在這里是否表達了一種特殊的審美心境,抑或僅僅是表達內心的寂寞孤獨之情,對此我們在此不遑詳論。但我們可以援引芭蕉本人的文章對此加以推察。他在《幻住庵記》中寫道:“……雖說如此,并非一味沉溺于閑寂,隱遁于山野,只是像一個有點小病的人,身心慵懶,厭離俗世?!痹凇堕e居箴》中他又說:“一慵懶之翁,平日不想與人來往,于是閉門索居,靜心安神。只是在月夜雪晨,仍愿有親友來訪。”這些話恐怕是他的最真實、最率真的表白吧。在茶道當中,珠光也提倡“謹敬清寂”,利休則提倡“和敬清寂”。“清寂”這個詞古來一直被使用,它是在“寂”之上附帶一種審美的趣味、一種審美的心境,所以才有了“清寂”一詞??傊?,我在這里所說的“寂”這個概念的第一語義,無論是在“寂”的本來的意義上,還是在它引申、派生的意義上,無論是在俳諧,還是在茶道上,都生發(fā)出了許多審美的意味。不過,在這個方面,作為形容詞的“寂”(さびしい)和“佗”(“わびしい”)由原本的形容詞的意義而演變出審美的意味,則屬于我們所區(qū)別的第二語義或者第二個層面的問題了。

與第二語義相對,“寂”的第一語義“寂寥”,稍加轉化后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感性狀態(tài),而成為“寂靜”、“空寂”這樣的對客觀對象加以感受和體驗的詞。而“單純”“樸素”“淡泊”“清靜”之類的感性化、具象化意味(當然,這些意味都與作為形容詞的“寂”的語義稍有游離)的詞,已經(jīng)某種程度地帶有審美意義了?!凹帕取痹镜囊馑?,特別是它的詞根“荒”(荒ぶ)以及帶有主觀意味的“不楽”等,與“單純”“樸素”“淡泊”“清靜”似乎都沒有什么必然性的關聯(lián),但是我們在這里不是去追究它們在語言學或邏輯學上的聯(lián)系,而只是論述其審美意味上的關聯(lián)性。從這個立場來說,“寂寞”“熱鬧”“豐富”等形容詞,其反義就是“寂寥”。在“單純”“清靜”的意義上,“寂寥”具備了一種審美感覺的條件。當然,由“寂寥”轉化、派生出來的那些感性意味的詞,在上文中只是列舉而已。我要做的,至少是從這個側面,將相關含義納入“寂”的第一語義中,并在這個側面來確認“寂”這一概念成為一個審美概念的可能性。通過這種可能性,“寂”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審美內涵,這在茶道中有著特別顯著的體現(xiàn)。從基于茶道趣味的茶室風格的建筑樣式、小庭院、草庵、裝飾,到茶具的種種色彩造型等外觀的東西,都表現(xiàn)出濃重的感受性的意味,這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在有關辭書中也可以查到,茶道中常用的“佗”這個詞,其基本的語義中已經(jīng)包含了“貧”的意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