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科索沃戰(zhàn)爭是美國對歐元的下馬威(1)

歐元必死:揭開歐債危機的真相 作者:余治國


(一)科索沃戰(zhàn)爭一石二鳥

1999年3月,美國主導的北約,在歐洲歷史的傷口與火藥桶--巴爾干半島上開始動手,它以南斯拉夫聯(lián)盟的塞爾維亞族對克羅地亞族的種族清洗為借口,對南聯(lián)盟塞爾維亞發(fā)動連續(xù)空襲,發(fā)動了科索沃戰(zhàn)爭。巴爾干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具有極高的經濟戰(zhàn)略價值。儲量僅次于中東的里海石油輸入西歐必然要經過巴爾干地區(qū)。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區(qū)在巴爾干則尤為重要,是石油管道的必經之地。

在"二戰(zhàn)"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占當地人口的39%,其他都是塞爾維亞族。"二戰(zhàn)"時,德國、意大利占領南斯拉夫,強迫驅逐塞族人,涌入了大批與德國人合作的阿族穆斯林。到1961年,科索沃中67%的人為阿族穆斯林,其他24%為塞族。由于阿族穆斯林的出生率遠高于塞族,科索沃地區(qū)的塞族人口比例越來越低。到1991年,阿族穆斯林人口比例超過90%,科索沃成為阿族穆斯林聚居區(qū)。由于高生育率,阿族穆斯林人口結構非常年輕,近50%的阿族穆斯林年齡在20歲以下。阿族青年獨立武裝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對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式大屠殺的科索沃解放軍。

塞族領導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早先是美國的寵兒,曾嚴格貫徹落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南斯拉夫所要求的各項新自由主義改革計劃。美國人說他"看上去是一個經濟自由派,有可能擁有更大的權力實行改革"。直到1998年3月,美國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都認為他是與美國"進行合作的正確人選"。1998年2月23日,美國巴爾干特使羅伯特·格爾巴德把阿族獨立武裝視為恐怖組織,以表示對米洛舍維奇的支持。但這種支持的前提是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可以在南聯(lián)盟的任何地方派遣部隊。這意味著,美國可以軍事控制南聯(lián)盟全境。對于這種喪權辱國的要求,米洛舍維奇理所當然地斷然拒絕。敢犯強美者,雖遠必誅。戰(zhàn)爭隨之而來,結果亦為必然,美國大勝,南聯(lián)盟一敗涂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