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制維持了40年左右。不過,客觀地說,英國的金融霸權并不如后來美國的金融霸權那樣徹底,因為當時各國貨幣都可以與黃金兌換。英國只是因為其作為世界工廠的超強經濟實力而成為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最大的國家,也成為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因此,在國際貿易領域,英鎊成為商品購買力最強的貨幣,而在金融領域,英鎊與黃金的兌現(xiàn)能力最強。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會存在貶值風險,人們在國際貿易中都更愿意在賣出商品時收英鎊而不是其他貨幣,所有的買家都會被賣家要求盡量用英鎊支付。當時的國際貿易中,大多數(shù)商品都是以英鎊紙幣作為計價單位的,并不是黃金,90%的國際貿易結算是采用英鎊紙幣。(陳明.國際金融,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于是,英鎊就必然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樣。其他貨幣則成為次要貨幣,很難被市場上的買賣雙方接受。
作為國際儲備貨幣,英鎊的發(fā)行會為英國帶來額外的經濟利益。全世界都在儲備和流通英鎊紙幣,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貨幣,而黃金產量的增長速度不可能趕得上經濟發(fā)展對貨幣的需求 增長速度,在沒有足夠黃金做貨幣發(fā)行準備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是否真的就不會發(fā)行更多紙幣呢?肯定不可能,因為一旦有市場需求,就會有市場供給,在開動印鈔機比開采黃金要簡單無數(shù)倍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就不會鋌而走險嗎?古人說得好:“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櫍Y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不要認為中央銀行就是象牙塔里的陽春白雪,比私人資本家的商業(yè)銀行要崇高和自律。在國際社會中,國家其實就像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yè),國土像是固定資產,國民像是員工,政府像是管理層、領導人像是CEO,而中央銀行不過像是財務部,在有豐富利潤誘惑而又無錢進貨的情況下,財務部完全可能在管理層和CEO的授意之下向賣方開出空頭支票,先把貨物買進來賣了再兌現(xiàn)空頭支票。
在經濟繁榮時期,當貿易發(fā)展使人們需要貨幣來進行周轉以便獲得唾手可得的利潤時,他們就會向銀行貸款,而且并不需要兌付黃金,因為市場認可英鎊紙幣。這時,銀行雖然沒有足夠黃金,但為了獲得利潤就可能會超額放貸英鎊紙幣,當然這些紙幣最終來自于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這是一條利益鏈,只不過中央銀行看重的“利潤”是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國民經濟是否繁榮直接關系著政府和政治家個人的政治利益,他們不會僅僅因為黃金儲備周轉不靈而放棄經濟增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