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節(jié):唯一一個死后由毛澤東親自扶棺送靈的人(3)

            浴血榮光 作者:金一南


            張國燾這一次實惠到了庸俗的地步。

            搞革命僅僅為了吃大米嗎?

            偏巧還遇上個不惜同歸于盡的劉湘。

            南下失敗。

            如果南下成功,張國燾的另立中央就有可能成功,但他還是在節(jié)骨眼上碰到了挫折。原本明哲保身的四川軍閥劉湘,面對張國燾的大舉南下時,便不惜同歸于盡;蔣介石也唯恐川西平原有失,成都難保,急令中央軍增兵。最后四方面軍面對的敵軍迅速增加至20余萬人,四方面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南下時的8萬人,銳減到4萬余人。

            第二個就是張浩的功勞。張浩反復(fù)以自己的身份,以共產(chǎn)國際的代表在做這樣一個斡旋,當中共內(nèi)部發(fā)生爭論的時候,共產(chǎn)國際代表作為中間人在斡旋,他的力量就很大了。

            張國燾以"黨團中央"名義致電中共中央時,張浩已經(jīng)來到瓦窯堡。形勢很嚴峻,僅僅靠黨中央的教育和勸導(dǎo),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借助共產(chǎn)國際的權(quán)威。毛澤東、張聞天與張浩商量,由張浩以"國際代表"的特殊身份出面,幫助、教育張國燾。

            中國共產(chǎn)黨仍然是共產(chǎn)國際的一個支部。安排張浩以"國際代表"這種第三者特別是仲裁者的身份出現(xiàn),表明毛澤東已經(jīng)掌握了相當水平的斗爭藝術(shù)。

            1935年12月16日,張浩以"國際代表"身份從陜北開門見山地致電張國燾:"共產(chǎn)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問題。"22日張浩又電:"黨內(nèi)爭論,目前不應(yīng)弄得太尖銳。""可以組織中共中央北方局、上海局、廣州局、滿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根據(jù)各種關(guān)系,有的直屬中央,有的可由駐莫(斯科)中央代表團代管,此或為目前使黨統(tǒng)一的一種方法。此項意見望兄熟思,見復(fù)……"有的直屬中央,有的可由駐莫(斯科)中央代表團代管--這就是毛澤東、張聞天、張浩商量好的變通辦法。

            張浩的電報對張國燾無疑是當頭一棒。他深知共產(chǎn)國際這塊招牌的權(quán)威。思考一段時間后,他致電張浩,表示"一切服從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但又說中共中央北上行動是"反黨的機會主義路線","放棄向南發(fā)展,懼怕反攻敵人","向北逃跑",是"一貫機會主義路線"的表現(xi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