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也不知道,你也把剛才聽到的都忘了吧,你救不了她的。我家那口子也—”
說到這里她驟然把話打住,抱著包袱,轉身就跑。宇佐追了幾步,但很清楚就算挽留也沒用,只好放棄。
畢竟這終究是閑聊中聽來的傳聞,不能當真,如果真想打聽涸瀧的情形,就得想個更牢靠的方法。
一到三幅屋,重藏正在接待客人,看起來應該不是得正襟危坐的客人,里頭不時傳來談笑的聲音。雖然隔著紙門,但連在走廊上都能斷斷續(xù)續(xù)聽見他們的交談聲,好像正在聊落雷的話題。想到這里,宇佐才驚覺,昨晚太陽下山后不久便頻頻打雷,東山那邊爆出驚人巨響。啊,打雷了,她與大和尚以及其他人走到室外眺望,到處都不見火苗,這才松了一口氣。
丸海這片土地經常打雷。從初春到秋末,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得提防雷害,也因此累積了許多與雷息息相關的生活智慧。
不管天空如何蔚藍如洗、如何風平浪靜,漁夫只要從船的桅桿頂上仰望天空,見到拳頭大的雷云,立即就會更換漁場。有時也會根據(jù)風向急忙開船回港,在觀潮臺上吊著大鼓代替鐘。入山的獵人與樵夫若發(fā)現(xiàn)穿過山林的風突然從北轉為南,便會拋下工具奔出森林逃往草地。
至于町場,雖不至于對天候如此敏感,但防火臺上同樣不敢掛鐘。家家戶戶的檐下都貼著封雷符,人人都把避雷護身符縫在衣襟上。此外,自古以來丸海的女子就有不在發(fā)上插金屬發(fā)簪的習慣。因為雷獸喜愛金屬。在客棧町,也會勸那些來金比羅進香的客人在翻山越嶺前先拔下發(fā)簪。對腰插雙刀的武士,客棧也會贈之以能完全包覆刀柄和刀鍔的袋子,造型因各店而異,有些客棧做得極為考究。藩士也如此,山奉行與工程奉行的官差腰上一定會掛著印有 山家家紋的刀袋。
在這些先人智慧的累積下,無論是山巔海邊或巷弄間,已經很久沒發(fā)生過雷打到人的不幸。對頻繁的落雷,丸海人早已習以為常。雷多半落到山上,運氣不好時也會起火,所幸規(guī)模不大。而迅速撲滅山林火災是山奉行麾下山林滅火隊的工作,效率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