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來找去,找到個大果園。雖說沒有房子,但在樹底下總比站那兒干淋的強。
進去一看,大伙兒樂了:這算是來著了!樹上結(jié)著柿子呢!這時候也顧不上別的了,七手八腳地往樹上爬。摘下一個,咬一口:??!澀的!我的個媽呀!就這一口舌頭就澀麻了,說話都結(jié)巴。不過這會兒舌頭是啥態(tài)度都不重要了,肚子才是老大,吃吧!
蹲大雨里頭啃澀柿子,我估計那感覺好受不了。
就在這個時候,聽到外頭三聲號炮響,農(nóng)民軍殺出來了!
這還能打嗎?
打不了。
那青柿子又不是大力水手的菠菜,怎么打?
一戰(zhàn)下來,明軍光將官死了七十多個,損失了一萬多人馬!
歷史對這一仗有專用名詞兒:“柿園之敗”。
“柿園之敗”敗得有多慘?
當時很多人認為孫傳庭都被打死了,不少人還專門寫詩憑吊老孫。
最有名的是吳偉業(yè)寫的《雁門尚書行》,那寫得就跟老吳在現(xiàn)場看見一樣,說孫傳庭“獨身橫刀,沖賊陣以歿。從騎俱散,不能得其尸”。
孫傳庭沒死,起碼這回沒死。不過沒死也只剩了半條命,不是被打的,是跑路跑的。兵敗之后,老孫領(lǐng)著殘兵敗將從河南一口氣跑回了陜西。上千里的路啊,到家都差點兒休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