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從種植園中逃了出來,去了北方,從此之后他逃離了被人奴役的命運。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他在紐約和新貝德福德做起了幫助他人搬運貨物的工作。在馬薩諸塞州的納塔吉特,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一個在反奴隸制會議上發(fā)表演說的機會。而他也因為在這次會議上出色的表現(xiàn),被人們推選為了馬薩諸塞州反奴隸制協(xié)會中的一員。之后,他就開始在各地不停穿梭,進行反奴隸制的演說。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此后不久,他就被派往歐洲宣揚廢除奴隸制,在這期間,他得到了幾個英國人的幫助,這些人還饋贈了他七百五十美元,而他在回國之后,用這些錢財讓自己獲得了自由。后來,他還在紐約的羅徹斯特創(chuàng)辦了一份報紙,此后他又在華盛頓的《新世紀報》中做編輯,之后,他還在哥倫比亞特區(qū)當過過幾年執(zhí)法官。
物質生活的匱乏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人們放松自己精神追求的借口,對知識的向往和渴求,從來不應該止于窘迫的經濟。只要對知識還有渴求,即使一無所有,成功也不會棄他而去。
在紐約非常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瑟羅?威德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有很多出生于農民家庭的年輕人,在非常繁忙的田間勞動中,成功地抓住了充實大腦和提升精神狀態(tài)的機會。就我自身來說,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的。在白天一天繁忙的工作結束之后,我們蹲坐在火上的水壺旁邊,看著爐火,思想就會變得活躍,大腦就會不停地轉動,從而讓我們從中獲得知識。在一個叫做“大松樹的糖果屋”外邊,我不知道自己度過了多少個夜晚,在那里我憑借著從商店中發(fā)出的光亮來學習,而這里的老板對人非常友好、善良。在我記憶中,一本關于法國大革命的書籍就是在這里閱讀完的。這本書中的全部大事件、變化莫測的時勢以及其中英雄人物都對我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從此書中獲得的各種知識遠遠要多于任何一本書籍。而這樣的情景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那就是我用一團破舊的棉絮包裹在沒有棉鞋的腳上,在齊膝的雪中艱難地行走到凱斯先生家中借書,以及將書拿到手中時,那無比興奮的心情?!?/p>
可見,當所有的外物隨著時間漸漸消逝的時候,只有那追求知識的歷程以及從知識中獲得的力量可以駐足心間,永不逝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