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畫意派攝影
19世紀90年代是手工制作方法如樹脂重鉻酸鹽重印法等達到鼎盛的時期,這表明富于改革精神的攝影師們已經同藝術家尤其是畫家一樣可以對手中的工具運用自如了。這種攝影創(chuàng)作方法被畫意派風格所推崇,在阿爾弗雷德·馬斯凱爾(Alfred Maskell)的《照相凹版》(Photo Aquatint)和羅伯特·戴夢奇(Robert Demachy)的著作《樹脂重鉻酸鹽制作過程》(The Gum Bichromate Process, 1897)中將此觀點推到了巔峰地位。畫意派攝影風格強調影像的氛圍、形式大于主體內容本身,構圖和影調的表達方式高于一切。運用柔焦鏡頭弱化細節(jié),強化表面效果。畫意派攝影拒絕被苛刻的攝影規(guī)則所束縛,這些感性的影像制作者們通過復雜的創(chuàng)作過程強調攝影不僅僅是一個機械運作的過程,它還可以被人所操控,因此是一種符合情理的視覺藝術形式。20世紀初期,畫意派攝影觀點多見于商業(yè)人像攝影中,其對結構美感的突出表現(xiàn)方法與直接攝影表現(xiàn)自然的宗旨完全不同。
1.4.4分離派攝影
在美國,畫意派攝影之后便是分離派攝影,其代表人物是阿爾弗雷德·史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為了探索攝影作為藝術表現(xiàn)形態(tài)的一種,他們嘗試了多種攝影創(chuàng)作方法。
1.4.5直接攝影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史蒂格里茨的直接攝影觀念深受先鋒派藝術家巴博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影響。當時,史蒂格里茨的“291”畫廊第一次展出了畢加索的繪畫作品,之后他在其創(chuàng)辦的攝影雜志《攝影作品》(Camera Work)中倡導直接攝影的美學觀念。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在1916年前后的攝影作品成為直接攝影的典范。
斯特蘭德成功地將涂繪抽象的概念引入到以倡導直接、焦點清晰以及不經操作為特征的直接攝影當中,他堅信攝影的魅力就在于其“純粹客觀性”,這是它與生俱來的屬性,藝術攝影的重點應從后期處理轉移到相機成像瞬間的創(chuàng)造以及保持更小范圍的簡化版畫印制技術等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