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妨以歷史之名解讀貨幣(1)

貨幣崛起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解讀經(jīng)濟學作品,大致有三個維度:歷史、邏輯和數(shù)據(jù)。歷史是相似的,因此以歷史為鑒,可見人心;邏輯是一致的,給予邏輯的支點,能夠產(chǎn)生撬動地球的力量;數(shù)據(jù)如果是真實的,也許挖掘數(shù)據(jù),能夠解開“無形之手”的奧秘。這本著作,就是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去解讀貨幣的成果。目前次貸危機陰影尚未消退,可能許多讀者認為,貨幣崩潰、華爾街敗局、金融賭局之類更能反映當下情形,而本書多少顯得有些另類。奇文共賞,疑義與析,何妨以歷史之名解讀貨幣?

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閱讀沒有公式、數(shù)據(jù)、圖表和冗繁注解,語言淺白的這本書,仍然讓我相當不適應,如同高一腳低一腳地崎嶇慣了,反而不適應坦途。讀完此書后,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舉重若輕的著作,給金融專業(yè)人員以一種新的視角。也讓我更深地理解,所有的歷史可能都是虛假的,除了“歷史”這兩個字;所有的小說都是真實的,除了“小說”這兩個字。

對于貨幣,解讀是如此之多,有的說“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有的說“貨幣就是貨幣的職能(money is what money does)”,有的說金本位才可靠,信用本位不可靠,有的則說要建立超主權(quán)國家的貨幣,凡此種種。本書給予了我們一個隱含的答案:貨幣是基于國家能力的信用競爭選擇。因此,金銀天然是貨幣,因為金銀昂貴,無用,易于分割而難以復制,這對早期競相追逐貨幣的政府和個人是嚴厲而現(xiàn)實的制約。但世易時移,在凱恩斯那里,黃金變成了“一截短短的、野蠻的金屬崇拜的尾巴”。真正的歐元之父羅伯特·特里芬則尖銳地諷刺說:“人們走遍天涯海角尋找和開采黃金,竟然是為了把它們埋入更為壁壘森嚴的地窖!”看起來,如果某種貨幣當下最流行,那么就暗示著該貨幣背后的國家實力在全球信用競爭中勝出,但這種競爭優(yōu)勢不是天然和永久的。如果市場經(jīng)濟的一個維度是信用合作秩序的自發(fā)擴展,那么貨幣崛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本書從銀行、債券、股市、保險一直討論到房地產(chǎn),看起來更像是從金融機構(gòu)的類型,而不是從金融體系的功能去討論問題,或者說這種安排多少有些聽其名,而不是觀其行。關于銀行的起源,我寧愿相信弗格森的說法,即銀行和高利貸者相關,也不愿意相信銀行起源于替公眾儲藏管理黃金的金匠,或者起源于早期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的貨幣匯兌者(money exchanger)的說法。如果讀者有興趣,不難發(fā)現(xiàn),從管仲、呂不韋直到山西票號的傳奇,中國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并不遜色于西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