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物質獎勵
常有人擔心孩子將來會變成物質主義者或只為了“東西”而學習或表現。其實,當一個孩子對獎勵的理解力只有“糖豆豆”和“小餅干”的程度時,那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我們也要相信孩子會成長,他會在某一天要求“精神上”的獎勵和“自我實現”。至于是否為了“東西”而學習,責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若是當父母的將“東西”作為引誘孩子學習和表現的唯一或者最終法寶,那就不要責備孩子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做的努力。
懲罰的技巧
與獎勵相對應,懲罰也是有方法、有分寸、有竅門的。
不能“貼標簽”式地責備
與獎勵一樣,對孩子的責備也不能是“貼標簽”式的。要指出孩子的具體行為哪里不對,而不是指責孩子不聽話、笨、懶、壞,等等。如果在批評錯誤行為的同時能夠加上對孩子的動機、良好用心與愿望的肯定,孩子就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因此也容易接受你的批評,這樣孩子的“自我”是沒有問題的,是完整、未受傷害的,是這個“自我”的一些行為不當或不對。這樣的孩子將來能夠有很好的自我接納,同時也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不會“老虎屁股摸不得”似的對不同意見和批評過度敏感,更不會心里充滿自卑、自責和羞恥感。
可以有條件地體罰孩子
常有家長問我:“是否可以體罰孩子?”我的答案是:“當然可以!”只要事先告訴孩子,如果不能如何就可能得到體罰的后果(若能得到他的同意或認可更好,即孩子認可的規(guī)定)。體罰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食其果”的道理,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小時候可能最先懂得的就是體罰。因此,適當的體罰不是問題。但要注意的是體罰時不能借題發(fā)揮,不能把對領導的恨和對孩子媽媽(爸爸)的怨一并發(fā)泄出來。與刻意的沉默和冷靜相比,這種震怒反倒更能讓孩子體會出父母的苦心、父母的在乎、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與參與,反而有可能增進互相間的理解和同情。